最近從廣東台觸電新聞看到一則報道,一個67歲的梁大叔經常無肉不歡,從2016年開始,便經常出現頭暈眼花、腳軟嘔吐等癥狀,發展到後來,甚至蹲下後起身都困難。
之後通過檢查,發現頸內動脈有斑塊形成,導致右側頸內動脈收窄70%。過度狹窄導致血流障礙,使腦部持續缺血缺氧。
最終通過手術從頸動脈內剝出一塊約4厘米長的黃色油脂,這4厘米長的黃色油脂就是頸內的血管斑塊。
醫生表示,長期大量吃肉等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梁先生膽固醇和脂肪沉積在血管中,導致血管斑塊過大,堵塞血管。如果梁先生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存在的健康隱患更大。
那影響血管斑塊形成生長的具體原因是什麼?除了手術以外,有沒有其他積極的預防方式?在詳細地解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血管斑塊?
一、血管斑塊是怎麼長出來的?
人體血管內膜本來是緻密、光滑、完整的,但當它受到損傷時,就會出現炎症反應,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就會從損傷處進入血管內膜下層,繼而被巨噬細胞吞噬,形成泡沫細胞沉積在血管內膜中,變成硬化斑塊的脂質核心。
由於這些泡沫細胞的外觀形態為淡黃色的小顆粒,看起來就如同小米粥一樣,所以又被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血管斑塊一般分為不穩定性血管斑塊和穩定性血管斑塊。不穩定的血管斑塊可能隨時會脫落,導致血栓和腦梗塞等疾病。這就好比一座活火山,如果遇到氣候突變、地震等應激事件,就會爆發。
即使血管斑塊是穩定的,但如果斑塊的大小已經造成了血管的狹窄和閉塞,或者受到血液流動的衝擊及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不穩定而脫落,同樣會引起腦梗塞,以及腦供血不足的癥狀。
二、怎樣知道斑塊不長了?
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超聲和血管造影等醫學手段檢查血管斑塊的形狀。除此以外,當身體出現以下這些「預警信號」時,就要警惕小心了。
1.腿痛無力
血管斑塊會逐漸堵塞血管,阻礙血液流動。由於下肢距離心臟比較遠,因此當身體內有血管斑塊形成時,下肢會缺血,患者在行走、運動時,就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就如開頭提到的梁先生一樣,腿腳發軟,行走無力,甚至發展到起身困難。
2、頭暈、頭痛,甚至昏厥
人體內大部分的血液是從頸動脈流向大腦,如果患者有頸動脈斑塊,便會堵塞血流,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出現頭暈、頭痛、昏厥等癥狀。如果頸動脈斑塊發展到完全堵塞血管,則腦部供血中斷,會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
3、心悸胸悶
血管斑塊堵塞血管時,導致心肌供血不足,會出現胸悶氣短、心悸心慌等癥狀。這些癥狀在劇烈運動後和情緒比較激動時,會表現得更加明顯。
這是因為在運動或情緒比較激烈時,心臟氧量需求增加,但是由於斑塊造成血管比較狹窄,不能及時將氧氣供至心肺。嚴重的病人可能會發生急性心肌梗死。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要控制鍛煉和勞動的強度,同時保持身心舒暢,避免情緒大幅度起伏。
三、哪些因素,容易加速血管斑塊生長?
如果將人體血管比作自來水管道,那血管斑塊就是自來水管道內的水垢。自來水管道使用的時間越長,管道內的水垢便越厚。因此血管斑塊的形成、生長與年齡增長存在一定關係。
最早在青春期時間,血管內膜就會出現「脂紋」,「脂紋」可以理解為是自來水管道內的薄薄的水垢。
如果沒有其他外在因素的催動,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這層「脂紋」才會發展為動脈粥樣硬化,對血液流動造成一定的阻礙。
那促使血管斑塊生長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什麼呢?臨床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喝酒都是催動血管斑塊生長的主要外在因素。
那「三高」是如何促使血管斑塊生長的?
脂質代謝是維持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如果血脂代謝紊亂,便會催動血管斑塊的生長,誘發心腦血管疾病。而「三高」,正是破壞脂質代謝的重要原因,表現為脂質的合成增加,分解速度減慢。
一方面,「三高」會傷害維持血管功能正常運轉的血管內皮細胞,削弱血管內皮細胞的抗凝作用,使得其抗凝和促凝的作用失衡。這就好比一把持平的天平,一端減輕砝碼,則天平會向重的另一端傾斜。
抗凝作用被削弱,則促凝作用掌握全局,使血液濃稠度增加,血液流通速度減慢,血管內皮脂質沉積,形成血管斑塊,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另一方面,「三高」引起脂質代謝紊亂,促使壞膽固醇濃度上升,並且因為血管內皮細胞受到傷害,無法維持血液正常循壞,血管壁彈性下降,導致壞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有機可乘,沉積到血管內膜下層,形成血管斑塊。
抽煙時,香煙中的尼古丁會進入血管中,刺激神經末梢和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縮。通道變小,便會阻礙血液流動,各種脂質和其他物質更容易沉積到血管內膜下層。而且香煙中其他有害物質會損傷血管的內皮細胞,使血管的彈性下降,促進血管斑塊的生長。
長時間大量飲酒也會促使血管收縮,體內脂肪代謝異常,誘發心血管疾病等。因此,在平時生活中,要注重控制血脂、血糖、血壓,絕緣香煙,適當飲酒。
三、想控制血管斑塊的生長?醫生給你3個建議
出現血管斑塊後,如果不加以積極治療的話,會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誘發冠心病、心肌梗塞、腦卒中等。
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統計,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因此積極控制血管斑塊的生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快看以下內容,了解如何積極控制血管斑塊的生長。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適量攝入肉類:肉類可分為紅肉(即牛肉、豬肉、羊肉等)和白肉(即雞肉、鴨肉等),紅肉和加工肉類會顯著增加心血管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要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適量吃白肉。另外,研究表明,食用魚類對防動脈粥樣硬化有益處。但魚肉的食用量應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魚肉可每周吃300-600克。
食用適量豆類:豆類中的蛋白質含量較高,而且含有比較豐富的膳食纖維,對血脂以及餐後血糖和胰島素反應具有有益的作用。此外,豆類中富含的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可以改善心臟代謝健康。
根據2021年7月歐洲心臟病學會旗下雜誌《Cardiovascular Research》(《心血管研究》)發表的研究文章,食用豆類的量應控制在每周720克內。
限制精糧的攝入量:《心血管研究》發現,精糧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食用全穀物可以降低冠心病死亡風險。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粗糧等低升糖指數的穀物來作為部分主食。
減少高油高糖食物的攝入: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人每天烹調用油25g-30g,少吃肥肉、油炸食品。
2、加強鍛煉
鍛煉可以增強體質,加速身體脂肪、糖分和鹽分的代謝,促進血管內毒素和垃圾的排出,起到疏通血管,改善血管閉塞的效果。
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同,因此要針對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鍛煉方式。中青年人可以選擇慢跑、游泳等,老年人則可以選擇散步、太極、廣場舞等比較舒緩的運動。運動的頻次最好保持在每周4-5次,每次30分鐘以上。
3、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控制,定期檢查
不穩定的血管斑塊會發生破潰,誘發血小板聚集,從而導致血栓等心血管疾病。
因此,通過醫學手段檢查血管斑塊的情況後,除了通過改善生活方式起到一個積極的預防作用外,還可以通過吃藥等手段,控制血管斑塊的生長速度,使不穩定的血管斑塊變得穩定。
最常選用的是他汀類藥物,代表藥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他汀類藥物能夠有效地降低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當然,在藥物選擇上也不可盲目,要遵循醫囑,選擇適合自身的藥物。並且定期通過超聲和血管造影等醫學檢查手段,密切觀察、注意血管斑塊的情況。
總結
身體健康大於一切,雖然血管斑塊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但仍需積極應對。就好比如果時常注意保護控制水源源頭,對減輕水管污垢是有幫助的。
當下社會生活節奏比較快,越來越多老年疾病年輕化,年輕群體更應該積極關注自身身體狀況,改善生活方式。畢竟「一時熬夜一時爽」,但一直熬夜身體情況便每況愈下。從現在開始,運動起來,並且「拜拜甜甜圈、珍珠奶茶速食麵」,拿起保溫杯,多喝熱水。
參考文獻:
【1】劉文一,趙丹丹.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血管內不同位置的應力分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1(01):89-93.
【2】張海濤,陶濤,岳建剛,賀成山,段世鋒.頸部血管斑塊面積大小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系統醫學,2022,7(17):26-30.DOI:10.19368/j.cnki.2096-1782.2022.1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