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重點介紹一下胃腸息肉,胃腸息肉的形成跟哪些因素有關?容易癌變嗎?
有胃腸息肉,早期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只有在做胃腸鏡檢查時偶然發現。胃腸息肉會引起生長部位胃腸道粘膜的血液循環的情況,會影響到胃腸道的功能,出現消化不良、腹痛、嘔吐等臨床癥狀;較大的胃腸息肉血運比較豐富的,容易造成出血;有少部分的胃腸息肉有惡變傾向,會形成腫瘤;部分息肉可能為癌前病變。
胃腸息肉形成的原因?
西醫對胃腸息肉的病因和發病的機制還不明確,可能跟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時間慢性炎症的刺激、遺傳因素、飲食習慣不好、藥物的刺激等有關係。
中醫認為跟飲食有很大的關係,經常吃生冷、辛辣油膩、難消化的食物,吃飯不準時等這些不好的飲食習慣會損傷胃腸,出現胃脹、反酸水、打嗝、胃痛等癥狀,引發炎症,長期的炎症刺激會引起增生,導致胃腸息肉的產生。
胃腸息肉容易癌變嗎?
息肉大部分是良性的腫物,但部分的息肉在某些因素長期的刺激下有一定的癌變傾向,有的惡性腫瘤早期也可表現為息肉。
胃腸息肉發生癌變跟很多種因素有關,比如息肉的類型、大小、部位、數目等。
1. 類型
息肉根據組織學可分為炎症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和增生性這四種。炎症息肉與腸道的炎症反應有關,生長十分緩慢,基本上不會癌變;但是如果炎症長期、反覆的發作,也可能發生癌變;腺瘤性息肉容易發生癌變。
2. 大小、形狀、數目、部位
息肉的直徑越大,癌變的幾率就越高,直徑在1-2厘米間,癌變的概率通常為10%;直徑大於2厘米的,癌變概率通常為50%;息肉的外形沒有規則、息肉的表面粗糙不平,甚至呈結節狀、質地較硬、容易出血病變的可能性較大;單個的息肉癌變的概率相對較低,如果同時存在3個或3個以上的息肉,癌變的概率會高一些;胃息肉癌變率較低,而腸息肉位置低的(越接近肛門,如直腸息肉),癌變率較高;
3. 年齡
息肉好發於中老年人,胃腸息肉的好發年齡多在50歲以上;
如果有以下的情況也要警惕惡變的可能:
1.短時間內生長迅速的息肉;
2.基底比較寬廣,沒有明顯的邊界,和周圍的組織形成一體的息肉;
3.家族性結腸息肉等有遺傳傾向的息肉。
溫馨提示:
1.建議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不管有沒有胃腸道癥狀,都應該去做一次胃腸鏡的檢查;
2.有家族遺傳的人群,應該主動去醫院檢查;
3.儘可能的切除息肉,以免後患。
4.切除的息肉最好進行病理檢查,確定息肉的性質;
6.定期複查。
息肉癌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胃腸息肉還沒有形成,但是身體已經有不舒服的時候,可以根據癥狀特點,辨證調理,從個人體質和形成胃腸息肉的原因入手,早期預防息肉的發生;對於已經發生的胃腸息肉,除了西醫的手術及定期複查之外,中醫可辨證認識,然後再用對應的治法和方葯,解除病人的不適感,從源頭上解決息肉的病因,預防息肉再次發生。
平時我們應該多加註意:
平時要多注意保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新鮮、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盡量不要吃生冷、辛辣刺激的、腌制的食物,吃飯要準時,不要吃的太多。也不要吃得太少;多吃水果蔬菜,適當運動,保持心情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