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腺癌患者群體中,約75%的患者為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這部分患者需接受至少5年的輔助內分泌治療[1]。
內分泌治療的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藥物降低患者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或者影響其發揮作用,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乳腺癌內分泌常用的治療藥物包括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如他莫昔芬)和芳香化酶抑製劑(如來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1-2]。
內分泌治療可以降低30%-45%的乳腺癌複發率和病死率,但同時也可能會導致一系列不良反應,類更年期癥狀便是其中之一[2]。
類更年期癥狀[2]
所謂的類更年期癥狀,是指乳腺癌患者在內分泌治療期間,因內分泌治療藥物抑制了雌激素受體或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而導致的一系列血管舒縮癥狀,可表現為潮熱、盜汗等類似更年期綜合征的表現。有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在內分泌治療期間,約60.0%-77.6%的人都有潮熱的癥狀。
潮熱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3]
潮熱是一種周期性的、短暫的潮紅、出汗和發熱的感覺,可伴有心悸和焦慮,有時還會出現寒顫。
與其他不良反應相比,潮熱等類更年期癥狀顯得並不嚴重,但事實上,這類癥狀會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舉例來說,夜間潮熱會導致機體代謝旺盛,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減少深度睡眠的比例,影響患者的正常睡眠;過早的體驗潮熱等類更年期癥狀,也會給年輕乳腺癌患者的身心帶來巨大的傷害,降低其治療的依從性。
應對潮熱小妙招[4-6]
調整生活方式,避免誘發因素
進食辛辣食物、攝入酒精、環境溫度過高、心理焦慮等都可能引發潮熱。
所以,如果情況允許,我們可以選擇吃一些涼拌的食物,不要吃過熱的食物。同時,我們也可以選擇喝一些冷飲,而不要喝熱咖啡、濃茶等熱飲或者喝酒,因為攝入酒精會使體溫升高,加重潮熱癥狀。而且有研究表明,與每日酒精攝入低於0.5克相比,每日攝入6克酒精會增加乳腺癌複發率和病死率。
除上述外,可以使用空調、風扇或保持室內通風等方式將環境溫度控制在適宜的範圍內,穿著較為輕薄寬鬆的棉質衣物,並視溫度情況及時加減衣物。
焦慮等心理狀態也易導致潮熱的發生,可以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放鬆心態,保持心情平和、愉快。
總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可導致潮熱的刺激因素。
進行適度運動
進行規律、適度地運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機體對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及調節能力。
所以在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每周可以進行3-5次的適度鍛煉,比如瑜伽。瑜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緩解潮熱癥狀,其療效優於一些普通的運動方式。
此外,有研究顯示,八段錦運動可以明顯改善改善芳香化酶抑製劑治療乳腺癌患者的類更年期綜合征;有氧運動也可以明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攜氧能力和生活質量。
需要強調的是,運動計劃的制定應基於患者的身體狀況、運動能力等具體情況,並選擇合適運動方式、強度、時間。如果合併有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則應避免較強運動。建議運動前諮詢醫生,並且日常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
保持健康的體重
診斷前體重明顯增加的乳腺癌患者,其出現中度到重度潮熱的幾率要高於體重穩定者,所以可以減重將體重控制在健康範圍內,這也可能有益於改善潮熱癥狀。
藥物治療
以非激素類藥物治療為主,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SSRIs)、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SNRIs)、γ氨基丁酸等,有助於減少乳腺癌患者潮熱的次數和嚴重程度。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藥物治療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如果長期被潮熱等癥狀困擾,影響正常生活,建議及時就醫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參考文獻:
[1]荊鳳,邢唯傑,裘佳佳,等. 乳腺癌患者內分泌治療相關癥狀的調查研究[J]. 中華護理雜誌,2021,56(5):737-743.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21.05.016.
[2]荊鳳,邢唯傑. 乳腺癌患者內分泌治療相關癥狀及非藥物干預的研究進展[J]. 中華護理雜誌,2021,56(4):635-640.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21.04.027.
[3]荊鳳,邢唯傑. 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相關癥狀及評估工具的研究進展[J]. 護士進修雜誌,2021,36(5):400-404. DOI:10.16821/j.cnki.hsjx.2021.05.004.
[4]呂靈艷,萬冬桂,周馨,等. 乳腺癌相關圍絕經期綜合征的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2022,28(4):588-592. DOI:10.3969/j.issn.1007-6948.2022.04.031.
[5]魏婷婷,李潔,李霞,等. 乳腺癌患者更年期癥狀非藥物管理的最佳證據總結[J]. 護理學雜誌,2021,36(14):37-42. DOI:10.3870/j.issn.1001-4152.2021.14.037.
[6]陳志玲. 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的不良反應研究及其護理干預進展[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22):193-195. DOI:10.19347/j.cnki.2096-1413.202022073.
封面及插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