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心臟康復是指通過多種協同的有目的的干預措施,使心臟病患者功能與結構改變,體力與精力優化,社會參與程度提高。並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減少心血管疾病進展的危險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對生活質量、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改變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質量,早日回歸社會。
一、哪些人可以進行心臟康復呢?
1.重症患者。如心肌梗塞,心臟術後患者,冠心病患者。根據不同的病人心臟功能、儲備能力,然後作出客觀評估,結合患者自身的情況,開出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運動處方。
2.有些生活習慣病患者。早期的高血壓患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等。可根據病人自身心肺的儲備功能,給予有氧運動處方,選擇對機體最佳的運動療法,也可獲得較好療效。
3.一些身心壓力大、疲憊不堪的白領。這些人群可能不存在心臟方面的疾病,但由於缺乏活動,心臟功能有些欠缺。從健康角度來說,對這些人群開出針對性的個人運動處方,有利於提高機體的機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4.運動員。對於一些競技人群,根據其心肺功能、體能,制定運動方案,有利於開發其競技潛能。
二、心臟康復包括哪些方面?
心臟康復主要包括藥物處方、運動處方、營養處方、戒煙處方、心理干預五大方面。
1.藥物處方:在醫生指導下有效的藥物治療是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基石。藥物處方的規範化在干預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延緩疾病進展和改善預後方面影響巨大。
中醫中藥在心臟康復中的地位不可或缺。中醫藥在活血化瘀、調節血脂、控制血壓、血糖方面都有獨到的作用,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能夠有效預防支架內再狹窄、再發心血管事件、改善心功能。
研究冠心病辨證分型發現血瘀、痰濁、氣虛、陽虛、氣滯是居於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故多用活血化瘀、溫通心陽、行氣化痰類的中藥治療冠心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給予個體化中醫藥治療結合西醫標準化冠心病二級預防治療可使患者達到更好的療效。在中成藥的使用中,臨床常用的麝香保心丸、心達康滴丸、芪藶強心膠囊等藥物聯合西藥共同治療心血管疾病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2.運動處方:運動是心臟康復的核心要素,是指在綜合評估:如心肺聯合運動測試(CPET)、六分鐘步行試驗等後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以運動處方(如有氧運動、抗阻運動等)的形式制定系統化、個性化的運動方案。此外,中醫傳統運動也在心臟康復領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也起到鍛煉心肺功能、調和臟腑、通達氣血之功效。
3.營養處方:膳食營養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環境因素之一,科學合理的膳食營養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葯食同源是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中極具中醫特色的一項內容。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處於一個動態平衡中,各臟腑相互制約,對立統一,以平為期。若飲食五味偏嗜,則五味作用於人體太過或不及,最終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比如心臟喜歡苦味,苦對於心臟來說有一定好處,有一些脾胃虛弱的患者,在平時吃一些甜味的東西,則大有裨益。
那麼如果有飲食的偏好或失衡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古人也早就為我們解答過了:《彭祖攝生養性論》中強調「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咸多傷心。」就以甘多傷腎而言,過多的甜食會引起脾氣偏勝,克伐腎臟。由於腎主骨藏精,其華在發,甜味吃多就會使頭髮失去光澤、掉發,引起骨傷疼痛等,導致「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有腎虛癥狀如經常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等的人,甜食要適當控制。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營養均衡攝入,盡量不要過度挑食,這也是養生保健的基本條件之一。
4.心理干預:心臟疾病後往往伴隨著心理疾病,包括對疾病的恐懼,對健康的擔心,常常會出現焦慮、失眠。這種心理疾病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治療,往往會加重心臟疾病或者出現某些癥狀。所以要及時進行心理干預。
5.戒煙處方:戒煙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風險。中醫針灸及耳穴療法對戒煙有著良好的效果,且簡便易行,也普遍應用於臨床。
【本期專家】
王文宏,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一科主任,主任醫師。中國心臟聯盟心血管疾病預防與康復學會遼寧分聯盟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會老年綜合征全科醫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心血管內科工作二十餘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併發症,原發及繼發高血壓,頑固性心衰,惡性心律失常,心肌炎及心肌病等以及心臟介入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