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於性,並不是每對夫妻,都適合「高頻」的生活

在《女性健康》雜誌中,提到過一個「愛的頻率公式」。

計算方式是:

愛的頻率=年齡的十位數x9。

比如:

一個人20歲,利用公式計算就是:2x9=18。

也就是說,在不影響正常生活,正在工作的情況相愛,他可以在10天之內,擁有8次愛的機會。

一個人40歲,公式計算為:4x9=36。

在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他可以在30天之內,擁有6次。

這個計算公式,還是比較嚴謹科學的。

有數據研究表明:

男人的慾望,在20歲左右達到巔峰;到了30歲時,開始出現下降趨勢。

在網上看到一組調查數據:

成年人理想與實際的「性」生活頻次。

其中,有63.92%的人希望每周能有2-3次親密生活;

但實際上的水平,只有27.31%的人達成。

有句話怎麼說?

「肚子餓的時候,感覺自己能吃下一頭牛;但當你真正吃的時候發現,吃一斤肉你就已經飽了」。

不僅如此,男性和女性的內心需要,也是不同的。

有超過8成的男生認為,每周理想的親密關係,應該最少2次。

而只有67.85%的女生,跟男生的期待值保持同步。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

在任何年齡段,男性的慾望都要高於女性。

關於性,有沒有嚴格的頻次標準?

答案是:沒有。

1、影響「性」指數的因素,有哪些?

客觀因素:

上圖中的數據可以得出,排在前幾位的是:

工作壓力,工作時長,工作收入。

為什麼說,性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當一個人工作壓力很大的時候,那麼他就處於緊繃著的狀態;

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他都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

一個人的精力和慾望都是有限的,當他的大多數精力都被工作佔據,也就失去了別的興趣愛好。

工作時間與收入,同樣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情和對幸福的感知度。

工作時間越短,收入越高的人,情緒越好,獲取幸福的能力越強;

反之,慾望會越來越低。

主觀因素: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對於性的慾望和需求,跟他自身的「依戀類型」有很直接的聯繫。

比如:

迴避型依戀人格,焦慮型依戀人格,安全型依戀人格,迴避焦慮依戀型人格等等。

迴避型依戀人格:

「我很愛你,但很抱歉,我的潛意識裡不受控制地抗拒我們之間的親密關係;每當你過度靠近我時,我就想要逃離,甚至想要哭泣」。

焦慮型依戀人格:

「我會不會無法滿足他的需要?如果我不能滿足的話,他是否會離開我?」

患得患失,焦慮內耗,情緒波動值高。

安全型依戀人格:

「我是愛他的,也能夠感受到他是愛我的;我們彼此相愛,就是最好的結果。」

自信,篤定,樂觀,跟安全型依戀人格的伴侶相處,是最佳的組合,會讓你擁有最佳的相愛體驗。

除此之外,還跟另外一些因素有關,比如:

當下的身體與心理狀態;

一個人的年齡;

一個人對伴侶的滿意度與愛意;

兩個人感情中是否還有足夠多的激情;

對親密生活的滿意度。

……

穀雨數據曾做過問卷調查,得出一些數據:

有超過9成的人,期待自己每周都能夠擁有親密生活;

但實際上,能夠真正達成的,卻不足6成。

這說明什麼?

心中如何想是一方面,實際做起來又是另一件事了。

2、適合彼此的,才是最好的

關於性,有些人陷入了「誤區」。

他們認為:

「只要保持高頻的狀態,我們的感情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穩定」。

實際上,真相是什麼?

真相是:

1次高質量的親密關係,遠遠勝過10次敷衍式,交差式的親密生活。

就像社交:

1個高質量的朋友,遠遠勝過10個無效社交中的酒肉朋友。

如何保證你們之間的「親密生活」質量?

第一:學會讚美,欣賞

心理學上講:讚美是經營親密關係時,最有效,直接的手段。

學會讚美和欣賞你的伴侶,不僅能增進感情,還能讓對方更加信任你。

當然,保持讚美,能夠讓對方獲得更多的自信。

欣賞他的人格魅力,欣賞他的付出,讚美他為你們關係付出的努力。

這些,都有助於讓彼此情緒放鬆。

第二:保持良好的溝通習慣

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想要感情一直穩定下去,都離不開溝通。

一旦缺少了溝通,感情勢必會出現問題。

什麼是良性的溝通?

察覺對方的情緒,探索對方的想法,了解對方的打算,能夠做到共情,最終給予對方合理的建議。

通過溝通,兩個人能喚醒更多的默契,能夠共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性這件事上,更應該讓對方明白你真實的想法。

第三:與對方一起鍛煉

一起鍛煉,運動,減肥或健身,不僅能夠增進兩個人的默契度,還能夠讓你們的感情進入新的階段。

比如:監督對方運動,陪對方一起跑步,散步,爬山等等。

話題:

親密生活中,最適合你的頻次是怎樣的?

你認為,是頻次重要,還是質量重要?

作者亦開懷,情感心理學創作者,你的情感心理諮詢師。

關注我,每天都可以看更多兩性、家庭,社交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