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焦慮,我們可以這樣去生活


文/野生南已

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標題寫著「我的出路是什麼?」

點進去看了她的描述,我了解到她是一位20多歲的女生,目前在讀211的研一,妹妹是211的本科,還有一個弟弟。雖然父母在外務工,但家庭關係和氛圍都很好。

她目前焦慮的點在於自己和父母的年齡,以及一系列的現實問題。

魯迅曾說:「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或許當時看到帖子的我,正是這樣的心情。在我看來,她正是大好的青春年華,學業即將有成,父母身體健康。

偶爾的迷茫每個人都有,但這和真正意義上的焦慮還是有一定距離。

焦慮也叫焦慮症,是一種精神障礙,主要以焦慮情緒為表現形式,患者會持續性或發作性地出現莫名的焦慮、不安和恐懼感,有些還伴隨面色潮紅、出汗、心悸等癥狀。

焦慮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常出現,從某個方面來說,它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現。

但如果可以,我們應儘可能的減少這方面的心理暗示。

在當前的形勢下,隨著焦慮一詞的多頻率出現,一批「小鎮刷題家」也上了熱搜。

據最新統計,2022年考研人數高達457萬人,錄取人數僅有110.7萬,錄取率為24.22%。

再來看2022年的國考,報名總人數達212萬人,與前期同比增加43萬人。報名教師編製的人數就更不用說了。

宇宙的盡頭是編製

隨著考研、考公、考編人數的增加,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如果遇上名額或崗位減少,想要如願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於是,大家都擼起袖子向前沖,我腦海里甚至能想像到你擠我碰的場面。在這樣的環境下,說不焦慮是假的,但反過來想想焦慮有用嗎?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今年以第一名的成績成功上岸教師編。如果不是刷到她的朋友圈,我都不知道她能這麼自律。

她先是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無論當日狀態怎麼樣,她總會堅持學習。

在她的記錄里,很少出現「焦慮」的字眼,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我並不覺得她的學習計劃很枯燥,反而給我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馬斯洛說:「⼼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就跟著改變。」

放平心態,困難遠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可怕,與其一味的焦慮不如放平心態,做該做的事,過好當下的生活。

在《論語·微子》中讀到這樣一句話:「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挽回,也沒有重頭再來的選項,但未來的事情一切都有可能。

慢慢來比較快,相信只要步履不停,我們總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這裡是野生南已,與你分享書評、影評和生活百評,關注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頭號解憂館##我的生活也是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