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讀再讀心理學好書:歲末年初反省日,改變之路為何如此艱難

時間總是這樣,它總在我們不知不覺間飛速的流逝,眼角的皺紋、鬢邊的白髮都在提醒我們又到了一年歲末年初之時,說來可笑,猶記得去年野心勃勃列下了一條條「輝煌」的計劃,可到了2022年的最後一天,卻只能給自己投來鄙夷的眼光,當然,大環境的影響毋庸置疑,可打敗自己更多的則是自身的懶散與墮落,在這樣的心理厭棄的前提下,我又一次拿起了陳海賢老師的這本《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

時隔數月未見,翻開這本書不得不再次感嘆陳海賢老師對人性觀察之透徹令人折服,今天想簡單跟大家分享書中關於「改變」的相關章節。

改變的前提莫過於在現實的生活中做出不同以往的抉擇,可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總會下意識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書中說:「當你告訴自己不行的時候,你已經作了選擇;當你待在一個只能滿足溫飽、沒什麼前途的公司的時候,你已經作了選擇;當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壓力的時候,你同樣作了選擇。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你為自己不改變找的所有借口,比如沒錢、沒時間、太麻煩、沒必要……統統都是你的選擇。甚至連你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也是你的選擇。」

讀來相當扎心的一段話,我們這樣「選擇」的原因是因為什麼呢?

陳老師說:「原因不外乎兩個。第一,誤以為只有按照理想狀況作出選擇,才算有選擇;如果選項不夠好,那就是沒有選擇。第二,不願意承擔對自己的責任。」

毋庸置疑,頭腦中的理想是治療生活挫折的止痛劑,我們並不想輕易的放棄它,因此很多人沒有選擇時,其實是說「這不是我想要的選擇」,可事實上,這已經是一種選擇,你選擇服從於頭腦中的理想,而不是在當前的現實中尋找出路。

選擇意味著改變,意味著不穩定、不確定,我們選擇屈從於現實生活的穩定感,這樣我們內心的負罪感就會小很多,接著我們會不斷說服自己,不改變其實是「我」為了對自己負責才作出的選擇。

改變需要莫大的勇氣,陌生的人,陌生的環境,一切都是那麼的讓人恐慌,可不改變,一味沉溺在現實的安穩之中同樣讓人慌亂,人生,何其糾結。

文章的最後,陳老師列出了一段自我發展之問,我摘錄在下方,與迫切想要作出改變的各位糾結星人共勉。

回顧一個你正在經歷或者曾經經歷過的困難處境,比如,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恭維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違心地接受了一個很想拒絕的請求。然後思考:

你有哪些選擇?你又作了哪些選擇?

通過這樣的選擇,你獲得了什麼?又迴避了什麼?

當你作了某個選擇以後,你有想過「我沒有選擇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