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公眾號:禪與冥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
近段時間,社會普遍陷入在囤抗原、囤葯、囤口罩的恐慌和焦慮之中。有人囤到了葯,心中安穩;但也有人因為過度恐慌,沒感染新冠卻因吃多了葯而進了ICU。
面對當前狀況,比新冠感染更可怕的是「心理恐慌」。
對現階段疫情防控政策下的「心理恐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如何穩定家人情緒?有基礎病的老人如何應對?如何從心理上提高免疫力?就此,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綜合部主任、心理治療師何宗嶺博士進行了解答。
問:當下,部分民眾出現恐慌情緒,一旦發現周邊有人確診,就開始陷入恐慌,甚至不敢出門。這是出於怎樣的心理?公眾應如何正確面對?
答: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公眾有焦慮、恐懼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面對未知事物感到恐慌,我們都希望尋找心理上的掌控感,以此增加安全感。
因此,適當的焦慮會起到保護作用,「因為你對一個事情感到緊張,你就會嘗試去應對、解決它。」但把焦慮過度擴大就沒必要,甚至會因為過度焦慮陷入疫情「陷阱」,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
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做一些嘗試,避免焦慮情緒蔓延。
首先,嘗試給自己做心理建設,「沒有人能夠把風險降低到零」。除了合理關注疫情相關信息外,學會聚焦當時當下,把精力分散到生活中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上,培養自己在生活中的效能感。
其次,面對「爆炸式」的疫情信息,如果不進行篩選,當得到的信息太多,且相互矛盾時,就會產生困惑,影響自我效能感、增加焦慮。我們建議公眾盡量通過官方途徑了解最新的信息,謹慎看待未經證實的自媒體信息,學會信息篩選。
問:當我們出現焦慮時該怎麼辦?
答:可以嘗試進行自我心理調節。適度、短暫的焦慮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可以在心理上容忍、接納它的存在。既然無法改變現狀,不妨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這樣在真正面對疾病時也會更加從容。也可以在生活方式上進行調整,保證規律、充足的睡眠,適當的身體鍛煉,堅持做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提高自己對生活的掌控力;也可以學習肌肉呼吸訓練放鬆法,幫助自己身心放鬆。
問:青年人作為家中「主心骨」,此時難免會對家中的易感人群老人、小孩感到焦慮,建議此時他們該如何做好自我調節?
答:由於老人、小孩在接受疫情信息方面無法做到像青年人一樣理性篩選,特別是老年人,在接收到不對稱的信息時,可能更容易緊張。此時,青年人作為家中「主心骨」,可以嘗試從兩個方面來提供幫助。
首先,青年人自己一定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因為焦慮情緒會傳遞。當你感到非常焦慮時,你的言行舉止也會不自覺地表露出來,就會把這種情緒傳遞給家人,增加他們的焦慮感。
此時我們要做好「穩定陪伴者」的角色——雖然心裡非常重視,但情緒上要表現得更加穩定,讓他們感覺到有信心應對當下的處境,「信任感是一種力量,可以傳遞給家庭成員,幫助他們減少焦慮。」
其次,面對老年人信息滯後、不對稱等問題,青年人也可以梳理一些科學、可靠的信息,給他們做科普,指導做好自我防護,讓他們做到心中有數,也更踏實。
問:目前疫情形勢下,對於有基礎疾病的老人該怎麼辦?
答:有基礎疾病的人,易感風險會增加。因此,首先建議要做好個人防護,降低易感風險。
在心理方面,過度焦慮、緊張、失眠,也會影響個體的免疫力,更容易遭遇病毒入侵,因此建議大家要調整好心態、保持輕鬆的心態,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即便遭遇感染,對身體造成的損害也會相對減少。」
問:如果家庭成員確診,家人除了給予應有的照護外,該如何從心理上去緩解家人的不適?特別是當他們與家人無法近距離接觸,得不到面對面的關愛時。
答:不僅僅是新冠,當人身體患病後,都會經歷心理上的衝擊,會在一段時間內變得脆弱、敏感,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更依賴家人。他們在心理上會經歷一段焦慮期,這都是生病後一個自然而然的反應。
此時,除了給予應有的身體照護外,還要給予足夠的心理撫慰,家人要更多地做好一個「心理陪伴者」的角色,「要比以前更耐心、寬容一些。」讓他們感到安全,感到被關心、被理解,幫助他們度過心理上的創傷期。如果確診者單獨居住,可以多通過微信、視頻、電話等給予鼓勵和支持。
問:壓力大真的會加重病情嗎?如果確診了,如何讓自己心態更放鬆一些?
答:壓力大確實會影響病情。病情對人的影響取決於幾個方面,一是感染源,「我們有沒有接觸到病毒」。其次,是我們與病毒抗爭的「免疫力」,若你處於過度緊張、焦慮、失眠狀態,免疫力也會隨之下降,對抗病毒的力量也會減弱。但如果生活規律、保持平和心態、擁有良好的睡眠質量,免疫力正常,有可能即便感染了,也能更快度過。
如何從心理上提高「免疫力」?首先,感染者要在這段時間內保持充足的睡眠,作息規律,避免晚上熬夜、白天補覺,讓自己的生物鐘被打亂。其次,要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可以嘗試採取呼吸訓練、適當運動等進行放鬆。
如果你已經有較為嚴重的焦慮,沒辦法通過自身去調節,甚至這種焦慮已轉化為心慌、胸悶、坐卧不安、心緒不寧等軀體癥狀,也可以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問:有民眾近期總感覺嗓子疼、頭暈頭痛,但多次測試抗原又是陰性。這是否是受焦慮情緒的影響?
答:這種現象比較常見,我們稱為「心身反應」,即心理的過程會反映到身體體驗上。當一個人長時間過度緊張、休息不好,心理壓力就會以軀體癥狀的形式表現出來,被稱為「軀體性焦慮」反應。
如果檢查未發現問題,就需要考慮是否存在「軀體性焦慮」。這種情況我們不必太過緊張,建議做一些自我心理調試,保證充足的睡眠即能緩解。如果較嚴重,可以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治療。
問:確診患者出現身體疼痛、焦慮加劇、晚上失眠,該怎麼辦?
答:病毒感染帶來的發熱、疼痛等癥狀,本身就會影響我們的休息,增加焦慮恐懼感。但焦慮、失眠反過來又會影響疾病的康復和緩解。就像一個「滾雪球效應」,應對這個問題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接受科學的治療,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嘗試接納目前的狀況,減輕心理負擔,創造有助於康復的心理基礎,包括輕鬆的心態、充足的睡眠,從家人朋友處獲取支持。如果繼發性地出現嚴重的失眠、焦慮,也不要諱疾忌醫,可以及時向專業的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問: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公眾一般會經歷哪些心理過程?
答: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公眾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一是「心理應激期」。當我們面對不確定的事物時,對未知的恐懼就會使人產生緊張、害怕,過度焦慮的情緒,甚至出現「心身反應」。而在一段時間後,會逐漸進入到「心理調試期」,伴隨著得到的信息更多,對事物的了解比以前更全面,個體也會嘗試採取自己的方法去應對,這個階段可能依然會有焦慮、緊張感,但是我們會有更多的應對方法,內心的安全感、效能感也會更強。第三就是「心理復原期」,大家會逐漸地恢復到平穩的生活狀態,心理上也開始逐漸接受、接納這種狀態,「儘管這個事情可能還沒過去。」但因為我們心理上已經有了一種安全感,你就會逐漸平復心情,用平常心去對待。
每個人所經歷的階段會有個體差異,如果你對一些信息的反應還是比較激烈,出現反覆檢查、確認,內心不安,那麼有可能還處於「心理調試期」。而更大部分人可能已經逐漸以一種更科學、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當下,他們會做好自我防護,遵循官方理性科學的建議,不會因為疫情而影響到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這基本上就進入心理復原期了。
人民日報發布新冠典型癥狀及對症常用藥物參考↓↓↓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本平台僅做公益分享,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
北京市藥學質控中心發布新冠居家康復用藥建議↓↓↓
綜合自:紅星新聞、人民日報、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