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於2021年9月發布《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和預防干預指南:幫助青少年茁壯成長》,該文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全球疾病中佔比較大,並且高達50%的心理健康狀況在14歲之前就開始出現。
2018年《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約有3000萬人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2019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針對青年心理健康專題調查顯示,14-18歲青少年有7.7%存在抑鬱高風險,5.1%存在重度焦慮情況。
2021年12月,中國首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調報告出爐:調研樣本為北京、遼寧、江蘇、湖南、四川約74000名兒童青少年。結果顯示:在6~16歲在校學生中,中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總患病率為17.5%,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礙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佔6.4%、焦慮障礙佔4.7%、對立違抗障礙佔3.6%、抑鬱障礙佔3.0%、抽動障礙佔2.5%。
看完這些數據,你會認為青少年心理問題離你的家庭很遠嗎?
根據心理諮詢師的統計,青少年兒童諮詢中,出現的高頻詞有:「抑鬱」、「焦慮」「作業」「學習」「手機」「煩躁」「父母」「早戀」「自殘」「壓抑」「失眠」「好奇」「藥物」「精神」「霸凌」「強迫」「離家出走」「自殺」等等。
青少年心理問題集中在哪些方面呢?事實上,諮詢中出現最多的四類問題分別是:
一、學習和考試壓力;
二、手機依賴;
三、親子關係;
四、情緒壓力。
作者坐標合肥,2022年合肥普通高中錄取率約為68.6%,中考滿分750分,市區普通高中錄取最低分數線為587分。安徽省高考壓力與其他省份相比,在全國也只能算上三檔。合肥中考突圍尚且不易,全國中學生的升學壓力,可想而知。
在如此大的升學壓力之下,父母開始焦慮,頻繁暴怒,親子關係緊張,孩子情緒壓力增大,寄情網路;繼而父母管教無效,家長心灰意冷,手機網遊成了替罪羔羊;孩子反抗無效,情緒躁動不安,長此以往,無心學業,加劇學習考試壓力。
如此看來,青少年心理問題集中表現的四類問題,變成了一個死循環。
作為父母,也深陷其中,我們到底該如何破局?
了解孩子厭學的根本原因
我們往往把厭學少年歸類為「問題少年」,此刻,我們需要思考一下:「問題少年」的家庭模式是什麼樣?曾有人總結為三點:
- 丈夫經常借口忙於工作或者玩樂(或者無意識逃避),對孩子陪伴極少;
- 妻子討厭一個人操持家務,對婚姻關係徹底失望;
- 孩子厭學
他們認為:
①父愛長期缺席,會導致孩子懦弱、自卑、沒有安全感?因此,孩子在學校容易受到霸凌,做事變得唯唯諾諾,膽小怕事?長此以往,厭學,不適應學校生活。
②妻子對於婚姻關係的失望容易導致家庭氣氛緊張,孩子很容易失去原本溫柔的一面,攻擊性變強。長此以往,孩子容易焦慮煩躁,無心學業。
③妻子埋怨丈夫、丈夫逃避,妻子遷怒孩子,孩子反抗,反抗無效,孩子變得躁動不安;爸爸缺席,無處伸冤,孩子選擇寄情網路。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為父母任何一方極少參與家庭教育。
被譽為「世界精神領袖」的沃倫·法雷爾有一本被譽為兩性關係「大憲章」的書——《男權的神話》,裡面有這麼一段內容:
「男性的悲劇就在於:通過養家糊口示愛,使得我們不能通過親密關係示愛。所以,我們對兒子的愛卻使我們不能愛他。」
正如Harry Chapin的歌《搖籃里的貓》
兒子問:「爸爸,你什麼時候回家?」
爸爸回答道:「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
等爸爸不在忙於養家糊口之後,他如此渴望與兒子朝夕相處,他希望兒子能陪陪他。不幸的是,只有兒子找到了工作之後爸爸的壓力才能減少。所以兒子回答說:「我的新工作並不容易做,而且孩子們還得了流感。」
讓人感到諷刺的是,兒子曾如此渴望父愛,他發誓「有一天我會像爸爸一樣……」
如果一個父親(或者母親)擔負著家庭經濟的主要責任,對孩子極少陪伴;那麼,這位父親(或者母親)更需要學會高質量陪伴。
當然,夫妻之間,對於一方極少參與家庭教育,如果實屬工作繁忙,也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關愛,絕不能止步於埋怨和遷怒。
良好的家庭分工和暢通的交流可以解決大多數婚姻問題,婚姻的穩固也一定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石。
與此同時,父親,一定不能逃避教育的責任。否則,我相信,伴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一定會體會當初的逃避會給自己帶來多大的麻煩。
「手機網遊」、「早戀」都不該成為替罪羔羊
①在很多父母眼裡,網路遊戲是洪水猛獸。
強行沒收手機、斷網,大約是父母通用的手段,可是,有效果嗎?往往,都是愈演愈烈,毫無收穫,兩敗俱傷。
與其讓遊戲成為親子關係的替罪羊,不如學會把遊戲當成孩子的朋友,與孩子的朋友和諧相處,讓孩子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可能是更好的辦法。
②不對「早戀」過度反應,順應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適當進行愛情觀教育。
剛上初一的侄女跟我們說:他們班一個女生和高年級的男生早戀被抓了。
奶奶說:初一就早戀,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不檢點~
侄女便在大人的質疑聲中懵懵懂懂的以早戀為恥。
她說:老師找了家長,那個女孩的父親特別生氣,還罵了那個女孩。
父親的責罵,恐怕只會加劇女孩對於家長權威的抗爭;
鬧得人盡皆知,抑或只會造成女孩校園生活的壓抑。
我們不能忽視,孩子的愛情情感心理發展也會分階段:
第一階段:初始階段
這個階段大概發生在孩子9-10歲左右,持續1-2年。孩子的身體第二性特徵逐漸出現,不希望與異性有更多接觸,喜歡跟同性交往,尤其是女孩子。
第二階段:相互吸引期
相互吸引的階段發生在11-13歲左右,大概持續2-3年。相互吸引是說,孩子們進入這個時期後,對異性有好感,還帶有很強的好奇心,願意積極主動參與男女混合的集體活動。
第三階段:愛戀異性期
14-17歲的孩子,也是正式進入青春期了。當下孩子的表現更具體,希望跟異性單獨相處,也希望有進一步了解,問以後選擇合適的結婚對象做準備。
第四階段:擇偶期
一般從18歲開始,進入擇偶期。孩子的情感能力發展充沛,知道如何選擇自己合適的對象。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他們,也會在情感經歷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愛情觀。
與其一味的打壓所有懵懂的「早戀」,不如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寬容,藉此機會,教會他們正確的愛情觀。
好的親子關係建立在父母對待孩子的好態度之上
①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很大程度上複製了父母對待他們的態度。
當我們陷入親子關係惡劣的漩渦里,我們能否跳出來,讓原本波濤洶湧的水面恢復平靜,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可以及時反思作為父母的我們身上存在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接納孩子作為「個體」本身的特質,而不是我們希望他們變成的樣子。
尊重、理解、包容、信任,真誠的欣賞和平等的交流,這是關鍵!
②當孩子挫敗時,切記不要給他造成情緒上的「二次創傷」。
「你看,還是錯了吧」「我都讓你不要那樣做了?」「你非不聽我的」……
這些話,你熟悉嗎?
我們總會在孩子失敗受挫時,輕而易舉的脫口而出。
作為父母,
我們很少會克制自己「三思而後行」,批評、責罵,隨性而來;
我們站在生理上理所當然的高度,
我們拿捏著經濟上隨心所欲的控制權,
我們似乎沒有那麼在乎一個孩子的內心感受;
我們已經回想不起年少的自己那些心裡的委屈是有多痛,
我們站在長輩的制高點,以經驗自居;
我們唯獨忘了——此時,他只是個需要安慰的孩子。
面對孩子的情緒壓力,你能共情到幾級?
微博上有這樣一個例子:
對面坐了一家三口,10歲左右的兒子買了三份高鐵飯回座位,看起來很高興,跟座位上的爸爸說:「我買了三種不同口味的,你們想吃別的味道也可以吃了,裡面還有一份宮保雞丁,是最貴的。」
孩子興緻勃勃地介紹,以為父母會誇獎自己的能幹,誰知道媽媽氣急敗壞地吼道:「誰讓你買這麼多的?讓你去買飯你一下買三份?」
兒子看著都懵了,說:「嗯啊,我們三個人一人一份啊。」
這時候爸爸也開口了:「我不餓,買這麼多幹嘛。」
媽媽簡直怒火中燒,吼起來:「我不餓,誰讓你買這麼多的。我給你100塊錢你就要全花光是吧?!」
爸爸馬上接話:「給他多少花多少!一點兒不留!」
他媽接著大吼:「我不餓!我現在要去退掉!」
最後,這個媽成功把另外兩份飯退掉了,這才安心坐回座位,第一次壓低了音量說話:「你的這份飯,啊,快吃吧。」
兒子再也不說話了,一邊流眼淚一邊吃飯。
這是個典型的「毫無共情反應」的例子,可想而知,這個孩子是有多麼委屈。
接下來,分享心理學上著名的卡可夫共情5層次,這是心理諮詢師「通情達理」諮詢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想,每個父母都是可以牢記並且逐步學習,把這個理論運用於親子溝通的。
那,如何去理解共情的5個層次的不同程度呢?請看以下內容:
學生:我覺得很難過、很難過,因為我從來沒擔心過高考,就算想,也只是估計自己能不能取得優異成績。唉!想不到居然名落孫山,真是越想越不服氣,高考其實並不難,班上成績中等的人都考人了大學,沒想到一向佼佼者的我……。我覺得考試根本就不能正確評估一個人的成績,況且讀書也不是為了考試,這樣我也就想開了,決定工作算了,但我的父母卻罵了我一頓。堅持說考上大學才是有出息,一定要我參加補習班,然後再考。和他們爭了幾天,都沒結果,我都煩死了。
第1級:你為什麼感到如此悲傷呢?(毫無共情反應)
第2級:你一向成績很好,但想不到高考卻失敗了。(片面和不準確的共情反應)
第3級:因為高考不及格,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難過。(基本的共情反應)
第4級:因為高考不及格,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難過,也不清楚前面的路該如何走,心中很混亂。(較高的共情反應)
第5級:你一向成績很好,從沒想到高考會失敗,因此你特別感到失望與難過,也有點氣憤。與父母商量後,似乎非讀書不可,但自己實在有點不甘心,因而內心很矛盾。(最準確的共情反應)
作為父母,你覺得,你的共情反應可以達到幾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