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靚穎自己主動變陽是一種心理問題

張靚穎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是因為新冠疫情。做為1984年的老阿姨本來慢慢的淡出人們的視線了。但是在12月16日下午發了一條微博,提到自己為了早陽早好,就主動看望了自己一群陽性的朋友,果然如願陽了。她陽了之後發現自己的皮膚變好了,濕疹也沒有了,人也瘦了。按照她的說法,得了新冠還變成一種好事了。實際上能提出這種說法的人是一種心理疾病。


最近「張靚穎現象」從放開後,一直出現在各大網路社交平台。所謂「早陽早省心」「招工只要陽性人員」「陽一次不會再感染」這些與真實性況相反的說法是一種極度焦慮的自我保護表現。

在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極度焦慮恐懼之後,會產生二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一種是被焦慮恐懼嚇死。另一種就是突然喜歡上這種讓自己焦慮恐懼的事物。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又稱為人質綜合征,或者人質情結」。

當自己被新冠折磨了三年之後,恐懼到了極限,突然放開了,發現自己很難避免了。突然就喜歡上新冠了,變的不怕了。在自己內心開始對新冠進行美化。首先從命名上,把「小號艾滋」變成「大號感冒」這樣心理壓力就小了。就像阿Q一樣,一句「兒子罵老子」心裡就舒服多了。然後就開始尋找新冠並不可怕的證據,而無視那些有基礎疾病的人被痛苦折磨,面臨著極大的風險。


比如張靚穎就只是在微博上寫了康復後皮膚變好了,卻不寫自己病痛的感覺,這叫選擇性的關注。其實想一想,所謂皮膚變好是因為大量的飲用水,長時間的睡眠帶來的。因為生病後睡的多,吃的少,飲水多。平時要是這樣的生活,也可以讓皮膚變好。

但是張靚穎是公眾人物,她這樣說之後,就會有很多自媒體為了引流,而借用她的說法。寫的多了,就會誤導人們以為主動陽是個好事情。現在這種現象已經很普遍了。這個非常影響我們的防疫行動。短時間造成大量的陽人,對醫療物資就是一種擠兌。而且這種說法造成了很多陽性人員不自覺的到處出入公共場所,傳染給了很多本不應該被傳染的人員。

而且現在陰性人員還被人鄙視了。被說成膽小怕事。這是一種社會的病態。是一種極不道德的行為。


本來這種把焦慮恐懼轉化為幽默的心理行為是一種升華,是一種自我保護。但是變成了社會現象後,就會誤導民眾跟風,造成本不應該感染的人員被大量感染。

雖然張靚穎的團隊也已經發現這個問題,並及時道歉了,但是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這已經是一種社會現象了。希望我們能回歸理性,正確對待病毒。希望那些陽性人員有點起碼的道德,不要出入公共場所,去感染那些無辜的人員。

#李蘭娟:抗疫最後的勝利就在眼前# #張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