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謝俊儀 劉歡歡 伍曉丹
圖/羊城晚報資料圖
「最近心煩意亂,睡不著覺。一閉上眼,腦子就開始胡思亂想」;
「不知怎麼的,總是開心不起來,平時愛做的事情也不想碰了」;
「最近總是很低沉,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困在情緒牢籠里,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受控制,壞心情正慢慢把自己吞噬。「我該怎麼辦?」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因為糟心事影響心情,睡不著覺。此時該怎麼辦?10月10日是 「世界精神衛生日」,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趙久波、心理治療師趙新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旦經過長期的積累、發展,反覆出現心情煩躁,胡思亂想或者情緒劇烈地波動,可能就是出現心理問題的預兆。這時,光靠自己是很難熬過去的,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專業的心理援助。
誤解1:「心理感冒」過一陣兒就好了
「心理感冒」是對心理亞健康的一種比喻,常見的如焦慮、抑鬱狀態,雖沒有達到焦慮症、抑鬱症的診斷標準,但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適已經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這種不適,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可以說大部分人一生中就是波動在健康與亞健康之間。
趙久波指出,有時不好的心情會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平復,但並不是每次都能過段時間自然緩解。它取決於「心理感冒」的嚴重程度(類似重感冒、還是輕感冒),以及當事人的心理素質、自我調適能力以及家人朋友的支持等。
一旦經過長期的積累、發展,反覆出現心情煩躁,胡思亂想或者情緒劇烈的波動,可能就是出現心理問題的預兆。這時,光靠自己是很難熬過去的,就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專業的心理援助,比如去見心理醫生。
誤解2:問題很嚴重才需要去心理科看醫生
人們普遍認為,生病的人才需要去醫院,但其實心理科並不只是為了治病開設的。趙新宇說,心理科不僅治心病,更是防「心病」。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會有感到焦慮、迷茫的時候,會感受到孤獨;會有無意義感,或者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生活問題中周旋、焦頭爛額。這些問題沒有嚴重到你覺得自己「病了」、或者「我精神或心理上出問題了」這麼嚴重,但它可能讓你長時間不開心、感到很多事總是不順利,這時就可以到心理科尋求幫助。此外,還可以去心理科單純探索自己情緒問題的深層次原因,移除成長的阻礙。
據記者了解,其實在醫院,大家常說的「心理醫生」包含了兩類主要的心理治療專業人員: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通常到醫院掛心理科、或精神科的號,可以獲得上述兩類專業人員的幫助。
人們統稱他們為「心理醫生」,但其實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趙久波介紹,在珠江醫院心理科,實行「先診斷,後治療」的規範診療流程。有心理困擾的求助者需先到心理科門診挂號,由精神科醫生通過標準化問診,並結合心理測評結果明確診斷,制定治療方案。
治療方案通常有單純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者藥物和心理治療的聯合療法。藥物治療通過生物學途徑緩解病理性情緒,並進而減少這些情緒對患者的心理傷害;而心理治療則是幫助來訪者理解引起病理性情緒的原因,並嘗試做出認知或行為上的調整和改變。
誤解3:「心理治療」就是找個人陪我聊天
心理治療是專業的人際互動過程。趙新宇說,治療師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的方式和來訪者互動,引起其心理、行為和軀體功能的積極變化,達到治療疾病、促進康復的目的,和普通的聊天差別很大。
誤解4:精神科的藥物副作用很大容易上癮
就像重感冒要吃藥一樣,心靈感冒也可能需要服藥。當情緒問題已經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社會功能,醫生經專業評估後,會建議使用藥物去治療情緒問題或其引發的軀體癥狀。趙久波指出,現有新一代的精神科藥物雖有一定的副作用,但較以前的葯已經有很大的改善,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概率很低,且大部分藥物不會產生成癮問題。
誤解5:看了心理醫生就能很快解決問題
任何治療手段的效果都至少取決於治療匹配度和起效時間兩個方面。趙久波介紹,目前精神科的藥物存在不同的作用機制,對於不同的病種、不同的個體差異會有不同的療效,因此需要遵醫囑定期複診。通常來說規範服藥兩周左右藥物開始起效。
心理治療(心理諮詢)通常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初期需要花時間建立諮詢關係、了解來訪者的生活背景、澄清問題和目標,起效沒有那麼迅速。治療師與來訪者的匹配度以及雙方的投入努力程度也會影響治療效果。如果來訪者問題性質複雜,或希望通過諮詢獲得更深層次的變化,則需要長期多次的諮詢。(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