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要想著成為一個好父母?青少年心理諮詢師給出了答案

  李玲出生於一個偏遠落後的農村,父母總共生了五個孩子。作為老二的她不僅僅早早承擔起了照顧弟妹和分擔家務的重擔,她還經常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和關注。

  在李玲眼裡,父母每天早出晚歸,眼裡面只有那幾畝地的農田。他們回到家裡的談話也都是和莊稼有關,似乎很少關心過幾個子女的生活。上學之後,父母也從來不問他們的學習,有沒有完成作業、考了多少分這些問題父母也不怎麼關心。

  在李玲眼裡,她的父母是不合格的。好在,李玲他們幾個都很爭氣,有的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有的學到了一技之長,過得都不錯。李玲認為,如果父母能夠多花一些心思在幾個孩子身上,他們應該可以過得更好。

  李玲結婚之後有了第一個孩子,和父母不同,她對待孩子非常用心。無論工作有多累,她每天都會給孩子一些陪伴。對於孩子的作息、飲食、行為習慣,她都制定好了一套準則,並要求孩子嚴格執行。

  她認為自己的育兒方式是非常科學的,當孩子反抗時,她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軟硬兼施,直到孩子服從。在整個小學期間,孩子的表現都特別棒,不僅成績優異,而且聽話懂事。李玲頗為自豪,她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付出換來的。

  然而到了初中,她的孩子卻開始出現問題了,厭學、逃課、玩遊戲,成績更是嚴重下滑。李玲非常擔心,她對孩子更加上心了。她在單位里辦了停薪留職,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她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每天想著法給孩子做營養豐富的飯菜。她還專門給孩子請了幾個補習老師,對她進行一對一輔導。但是,孩子的成績總是起起落落,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水平。更糟糕的是,孩子越來越叛逆和不講理。對於李玲的付出,孩子不僅不感激,還總是不領情,說她是多管閑事。

  李玲既生氣又委屈,她那麼愛自己的孩子,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孩子不僅沒有朝著她希望的方向發展,情況反而越來越糟糕了。她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孩子的表現讓她很受打擊,她吃不好睡不好,每天又累又不開心,她覺得自己要抑鬱了。

  在朋友的介紹下,她去做了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聽完她的講述之後告訴她,問題不是在孩子身上,而是在李玲身上,李玲太希望自己做一個好媽媽了。在孩子小的時候,大人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確實可以給到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也能讓孩子少走很多彎路。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需要空間,需要有試錯的機會,大人過多的幫助和要求反而會成為他們的負擔。李玲一直把注意力放在成為一名「好媽媽」上面,卻忽視了孩子的成長規律以及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不是一個時時事事都為他們著想的家長,而是一個能夠該進則進、該退則退的引領者和陪伴者。

  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好父母,但不要把成為好父母變成一種執念,否則會適得其反。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