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縣長父親》被刪除背後的大眾心理

近日,禹城的廉潔文化主題文學作品徵文,一等獎獲獎作品《我的縣長父親》公布後,卻被刪除了,引起網友們的熱議。這到底是一篇怎樣的作品?又為何被火速刪除?是官方的亡羊補牢,還是大眾的望題生義?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首因效應,作品似曾相識

之所以作品引起網友的關注,很大一個原因是源於前幾年的電影《夏洛特煩惱》裡面的橋段: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這裡面反映出來的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學現象:首因效應,也叫刻板印象。當網友們看到《我的縣長父親》,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電影的橋段,按照電影的路徑去臆斷徵文的內容,造成了誤解。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作品,並了解作品創作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真實歷史,大家會發現這真的是一位值得尊重的廉潔縣長。就文筆而言,也不失為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

作為85後,筆者印象中的小學語文課,也曾學過《我的伯父魯迅》、《我的爸爸李大釗》,這些作品站在晚輩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了偉大人物不為人知的溫情一面。

如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誤解,與影視作品對大眾心理的影響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希望大家今後一定要客觀冷靜看待一切事物,萬萬不可掉入刻板印象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