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運動會
《心理學與生活》【美】
理查德·格里格 菲得普·津巴多 著
關鍵詞:成就需要 男孩 小提琴 產生 養育行為
成就需要——
反應實現目標目標的計劃
以及工作等方面的個體差異
成就需要的強度不同
相應的人的表現也會不同
分為高成就需要和低成就需要
高成就需要和低成就需要
解釋同一幅TAT圖片
其結果完全不同
顯示高成就需要的故事——
這個男孩學完了小提琴課
他對自己的進步感到開心
開始相信進步證明了
所做出的犧牲是值得的
要成為一個小提琴演奏家
他不得不放棄社會活動來練琴
儘管他知道繼承父親的事業
可能會掙到很多錢
但是他卻願意成為小提琴家
並用他的音樂給人們帶來快樂
他堅持他的個人承諾
不管付出什麼代價
顯示低成就需要的故事——
這個男孩子拿著哥哥的小提琴
希望能演奏它
但他認為這浪費時間和金錢不值得
他為哥哥感到很遺憾
他放棄了快樂的事
只是練習、練習再練習
高成就需要的人更積極努力
在事業上的發展更容易超過父親
總是願意更努力的工作
但是當面臨一項棘手的任務時
高成就需要的人會很快放棄
他們似乎是效率的需要
即用較少的努力得到相同結果的需要
成就的高低需要的產生
研究者認為父母的養育行為
帶來高或低的成就需要
即成就需要的程度
在早期就已經建立了
當父母用嚴格的規則照料孩子
會體驗到高度的成就壓力
早期的父母成就壓力
與長大後的成就需要呈相關
經歷過高成就壓力的參與者
每年要多掙1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