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心理學只是治病的嗎?不,它還能告訴人們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以及如何面對人生逆境;如何感受幸福與孤獨;如何接納生活中的好和壞……
在生活中,我們熟知的現代心理學、精神病學等給我們的感覺更多是通過關注生理上的腦電波、神經遞質和診斷狀態的恢復來治療患有心理疾病的人。
而現實生活中人類存在的本質依然是焦慮、痛苦、煩惱與歡樂等相互交織,共同潛藏在我們的生活中。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邀請》是丹麥的博·雅各布森所寫,鄭世彥翻譯的一部關於存在主義的書籍。書中作者列舉了很多存在性質的例子,並闡述了我們應該如何迎接生活中這種特定的挑戰。
在存在主義心理學中,它不僅僅是用來診斷心理疾病的,同時還強調了人類與動物的不同之處。
在本書第2頁中作者告訴我們,存在主義心理學它也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研究的是每個人如何處理所謂的「人生大問題」。所以它捕捉的是生活本身給人的感受,而不是把它歸入某種系統化的分類中。
而我只舉了其中三個例子,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孤獨一直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有人說:「孤獨有三種境界,平庸者知道孤獨,無法走出孤獨;上進者甘於孤獨,品味孤獨;優秀者勇於孤獨,超越孤獨。」
所以,無論是社交、身體、還是精神上,現代人都會經常感到孤獨,有時還會沉浸在充滿痛苦的寂寞中。
在最近我剛看完的《隱入塵煙》中,被家人嫌棄的馬有鐵和曹貴英兩人經過媒人介紹最後結婚走到了一起。這場相遇讓原本孤獨的兩個人的心終於有了依靠。但是在原本日子慢慢好起來的時候,貴英卻死了。
看完這場電影后,讓人心情一直久久不能平靜。雖然沒有人能陪著誰到最後,但孤獨真的很苦,可是人們最後也必定得忍受孤獨。
人生來來往往,聚散離合,生離死別,都由不得我們,所以孤獨便成了常態。所以我們也得習慣孤獨,因為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
1、告別死亡焦慮才能與死亡和解
歐文·亞隆說:「沒有人能夠替別人去死。」但這裡的死亡在戰爭、事故中除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死亡被別人帶走了,因為沒有人能夠消除別人身上的死亡。
在書中,作者也為我們講述了三種死亡焦慮的理論。其中康德勞的理論:「死亡焦慮和死亡渴望」明確闡述了兩者都是現代人死亡關係的組成部分。
因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很多人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死亡。在電影、新聞上我們也能看到大量對死亡的關注。
而康德勞認為,我們不應該對此採取消極和譴責的態度。事實上,死亡焦慮有很多方面:一個人可能會擔憂死後會發生什麼;另一個人害怕死亡帶來的痛苦;第三個人害怕死亡帶來的分離等。
然後根據這些死亡焦慮的不同,康德勞列出了兩個主要來源:第一個是這個人的生命可能沒有得到充分實現(即沒有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第二個來源是現代人不安全的困境。這種焦慮更多的是由一個人對於外部環境的熟悉程度不同所決定的。
從這兩個來源來說,如果我們實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那我們就可以避免死亡帶來的焦慮。但是消除不安全困境似乎有點難。
所以此時的我們就得學會和死亡和解。因為我們都知道,人總有一天會死,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人類的生命是面向死亡的生命(即向死而生)。
1、根據我們的價值找到生活的意義
你是否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自己到底為什麼而活著這樣的問題?並且會不斷的反思自己的生活價值,不停的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在抖音刷到一個兩千多萬瀏覽量的關於生命的意義的話題: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死亡,那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評論區答案各異。視頻結束後告訴人們生命意義在於,就是在你經歷了挫敗、絕望、痛失,看清了生活真相的時候,依然熱愛生活,不會放棄自我,不會停下腳步,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
而對於我們存在是有意義還是無意義的?生命是否有其目的?這些問題,存在主義理論家們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書中薩特和一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我們必須在原始的混亂中做出選擇。因為存在是一個真空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構建生活的意義。薩特他們更強調堅定的做出選擇的重要性,而弗蘭克認為一個人的生活目標並不是任意選擇。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對意義的尋求是人性的基本特徵。
而一個人尋找豐富的意義包括兩個方面:學會珍惜已經存在的東西並學會享受生活中的感官快樂和情緒體驗等,另一個則是承認和欣賞宇宙中存在的一些比自己更重要、更偉大的事物。
前者相比後者更容易馬上達到。總而言之,一個值得我們生活下去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對我來說來說,時刻思考什麼對我是重要的?什麼使我的生活更有期盼值得我過下去?這才能讓我們生活賦予意義。所以每個人的生活意義都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