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行為主義學派——讓科學更科學

二十世紀初,在美國崛起了一個心理學新流派,這個流派對心理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就是行為主義。這一期君君博士就來給大家介紹行為主義的相關知識吧!

學派簡述:

實證主義的盛行影響著行為主義的產生,因此,行為主義強調研究人的行為,而不是意識。

而心理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發現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聯繫,這樣就能根據刺激而推知反應,反過來又可通過反應推知刺激,從而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

核心理論:

1、環境決定論

人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個體通過學習獲得某種行為之後,也可以通過學習改變該行為。

刺激和反應之間存在規律性的聯繫,通過對刺激和反應規律性的研究就能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個體的行為就是適應外界環境而產生的,這些行為有的會表現出來,有的會隱藏在個體內部。

2、學習理論

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有怎樣的刺激就會產生怎樣的反應。

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式的「嘗試與錯誤」直至最後成功的過程。學習成功的關鍵是強化,通過強化來增加學習行為的頻率或概率。

3、研究方法

用更加客觀的方法去研究心理學,這些客觀的方法包含四種,即:

觀察法: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儀器的實驗觀察法。口頭報告法:通過研究對象的口頭陳述,收集相關研究資料的方法。條件反射法:通過給予某種條件刺激,觀察某種行為反應產生的方法。測驗法:指測試被試對刺激情境所做的反應。

代表人物:

  • 華生

華生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認為心理學應該成為「一門純粹客觀的自然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應該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而是我們能夠觀察的行為,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環境決定的。

他還認為研究心理學的方法不應該用內省法,而是應該用更科學和客觀觀察法和實驗法。

  • 斯金納

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將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這兩類行為的區別在於一個是由刺激引起的,另一個是由機體自身發出的。與這兩類行為相對應,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答性反射,另一類是操作性反射。例如:當你的手摸到開水時,你會快速地把手縮回來,這個就是應答性反射;而寫字、讀書、游泳等屬於操作性反射。

斯金納還提出了強化理論,認為學習的關鍵是強化,通過強化物來增強某種行為。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和懲罰不一樣,強化能讓個體的行為增加。例如:當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時,你給予一個他喜愛的蘋果,讓他的按時完成作業的行為增加,即為正強化;你也可以在他按時完成作業之後,取消他不喜歡的打掃衛生的任務,這也會讓他按時完成作業的行為增加,這個就是負強化。

  • 班杜拉

班杜拉認為個體不必事事都要去親身體驗,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也能夠學習到複雜行為反應,因此,他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觀察學習可能並不會產生直接的外顯行為反應,也不是對他人動作的簡單模仿,可能也不需要直接的強化,這種學習是帶有主體認知因素在裡面的。

班杜拉認為是行為環境個體內部各因素三者之間交互作用,構成一個三角互動的關係,而個人的成就是由個體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

專業著述:

  • 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行為主義的幼稚教育》、《人類的行為》、《行為主義的基礎》
  • 斯金納:《有機體的行為:一種實驗的分析》、《科學與人類行為》、《言語行為》、《學習的科學和教學的藝術》、《教學機器》、《強化時間表》、《沃爾登第二》、《自由與人類的控制》、《超越自由與尊嚴
  • 班杜拉:《青少年的攻擊》、《社會學習與個性發展》、《社會學習理論》、《思想與行為的社會基礎:一種社會的認知理論》

雖然,在行為主義發展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後,其嚴守自然科學的的取向和冒險激進的觀點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評。

但行為主義對心理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倡導的更科學嚴謹的實驗法促進了心理學的科學性。後來行為主義的思想和分析也普遍應用於各大社會機構,滲透到各個學科。

好了,今天關於行為主義的知識就分享就到這裡。如果你對心理學非常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的話,可以去看看心理書籍,也可以通過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課程系統性地學習心理學。培訓課程會更詳細、具體地闡述各個流派的理論和學說,讓我們對於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有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

三君院,洞見你我他!每天學一點心理,讓你更懂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