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個人骨子裡越是軟弱、自卑,這2個特徵就越明顯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自卑和軟弱,常常會「結伴」出現在那些心理狀態不太正常的個體身上,當一個人處於一種比較容易自卑的心理狀態當中時,其在日常生活的交往過程之中自然會顯得比較軟弱,有的時候不僅是在陌生人面前容易顯得「怯」。

甚至在親近的人面前,也會表現得有些自信不足。

除了軟弱、沒有信心之外,還有人將這種性格的特徵發揮到了極致,會產生所謂「討好型人格(Ingratiating personality)」。

亦即在與人進行交往的過程當中,以對方的情緒或是感受為最終目的,導致在很多情況下,一旦自己感覺到他人有什麼情緒上的波動,或者是行為上的異常,就會懷疑是因為自己的言行不妥當而引起的。

這種情況雖然並不罕見,但卻並不是正常現象。毫無疑問個體在交往過程中應該是獨立的、與他人平等的,但是許多人卻難以真正做到。

所以無論是審視自己,還是揣摩他人,當你發現有這樣的現象存在時,不妨有意的做出一些干預,去改變這些不正常現象的消極影響。

有人也許會問:應該如何確認他人是否真的是內心軟弱、心理自卑的人呢?總不能直接去問吧。

其實這類人是具有比較明顯的特徵的,他們往往會有兩個特點,並且內心越自卑,特點也就越明顯。

1.常常忽視自己的心情及感受

正如上文提到的「討好型人格」一般,那些心理比較自卑、情緒比較軟弱的人往往具備一個特徵,就是不善於在與人交往時提出自己的需求,總是害怕自己的需求會導致他人的反感,以至於彼此的關係無法再良好的繼續。

一個常見的表現就是,當這類人在群體當中生活時,一旦話題涉及到個體的需求時,他們一般都會表示:「我怎樣都可以、隨便怎麼樣都行、我無所謂」這樣的說法,看似是比較不在乎。

其實在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是真的無所謂,甚至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是有一些需求的,只不過是因為不願讓他人注意到自己,害怕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常常表現得比較緘默。

而在行為層面,當這類人與他人進行各種互動時,即便是遭遇了衝突以及不愉快時,就算是看上去已經有一些不悅了,也不會輕易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大多時候都是以沉默的方式去忍讓。

這類人的價值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及「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的類型,他們堅信只要自己不做什麼過分的事情,外界也沒有名義對自己產生什麼負面評價。

然而,這類人過高的道德標準,也恰恰是導致他們在社會生活當中常常感受不到溫暖的原因。

從本質上來看,他們性格上的軟弱與他們這種自卑的情緒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過於忽視自己的存在,以及在各種事情上一味地忍讓,導致自己這種軟弱、自卑的性格愈發嚴重。

他們也許認為,只要自己表現得比較隱蔽,就不會引發他人的注意;與此同時,他們會認為自己只不過是有一些軟弱和自卑,並不會影響他人,所以很多時候也就不去在乎這些事情了。

儘管「忍」是一種傳統文化當中比較強調的品質,並且十分符合我們低調含蓄的文化,但個體的需求和情緒是應該及時抒發出來的,如果一味地忍讓,忽視自己的感受,甚至就有可能會導致身體狀態的惡化,尤其是情感上的消極變化。

當你在各種事情當中都過度忽視自己的感受,不愛表達自己的想法,那麼就不再是好事了。

2.反思甚至自責是生活中主要內容

在我們的社會交往過程當中,不愉快、矛盾、甚至是衝突都是無法避免的,甚至在很多情況下,衝突可以作為一種舒緩社會關係的機制而存在。

如同著名社會學家齊奧爾格·齊美爾所做出的「安全閥」機制論斷一般:在社會生活當中,長期的互動會導致一些負面情緒的出現,久而久之,當這些負面情緒堆積到一定程度時,就只能通過一些衝突行為的存在,去讓交往雙方都釋放自己內心當中的消極情感。

所以當個體遭遇一些不愉快的時候,其實是很正常的,沒有人永遠都能夠順利與他人之間保持聯繫。

然而,重要的是,當個體遭遇不愉快甚至是短暫的衝突時,怎樣去處理自己的情緒以及後續與他人的相處狀況。

對於那些比較自我的人而言,他們不太會去在社會衝突之中去顧及他者的感受,一旦自己遭遇他人的忽視,或者是自己認為過錯在他人身上,他們就會保持一種姿態,如果對方不承認錯誤,就會一直不恢復原本的狀態。

相比較而言,那些比較自卑的人就顯得截然不同了,這類人不管遭遇怎樣規模的衝突和不愉快,甚至是一點小小的摩擦,他們都會立刻進行反思,甚至是自責。

這樣的生活狀態是很累的,因為社會交往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平等,無論是最基本的交流、還是更深層次的精神互動,雙方之間的平等都是最基本的。

無論是良好關係的建立與維繫,還是關係受到影響時,彼此之間的相處與關係的修復,都要保持雙方的平等。

假如在進行溝通之前,個體就先入為主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那麼毫無疑問是一種對不同主體責任的破壞,雙方的關係將會失衡。

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式,應該是開誠布公地將彼此認為這段關係當中存在的衝突要點、彼此行為上不合理的點以及之後這段關係的發展傾向一五一十的說出來,而不是憋在心裡,默默自責。

這樣只會讓問題愈發嚴重,雙方關係也無法再進一步。

總而言之,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假如在社會生活當中有自卑、軟弱的表現,那麼最好注意這兩點。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