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人是焦慮的高發人群,原因離不開這一點

Q為什麼有人整容成癮?怎麼應對畸形審美?

A:

全面內卷的時代,連外貌都難逃一劫,白幼瘦的畸形審美成為眾人爭相追捧的潮流。

綜藝節目《超級演說家正青春》中,就有女嘉賓爆料:自己整容上癮,從15歲開始就在自己身上不斷動刀。

你永遠不能想像,一個女性為了變美能做到什麼程度。

抽脂、削骨、注射玻尿酸...甚至有人以健康為代價,不惜催吐、切胃,只為能夠變得更美更吸睛。

這種焦慮也逐漸蔓延到男性之中,「身材肌肉化」的審美,讓一眾男性苦不堪言。

全民尚「美」的風潮,不禁令人深思:病態的審美追求真的合理嗎?

過度愛美當心是病

網上曾經流傳著一句話:一個人如果擁有出挑的外貌,那TA的人生就成功了一半。

這句話雖然稍顯片面,但它並非全無道理,畢竟,外貌影響著別人對我們的第一印象。

所以大家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看,其實也是一種正向追求。

但是如果常常處於外貌焦慮之中,甚至罔顧健康,過度追求「美貌」,那你很可能存在叫做「軀體變形障礙」的精神疾病。

它是指個體對外貌的感知出現偏差,明明外表正常,但個體卻擁有自己外表醜陋或有缺陷的主觀感受,認為自己引入注目。

比如臉上長了幾顆小痘痘,普通人可能覺得是上火熱氣引起的,擦點藥膏或者貼張隱形痘痘貼就可以了。

簡單處理之後就會將這件事拋在腦後,不會長久地影響心情。

但在軀體變形障礙的患者眼中,臉上長了幾顆痘痘=我的臉毀容了。認知的扭曲讓他們產生與現實境況並不相符的恐慌。

他們會反覆照鏡子確認,甚至不斷向他人詢問,以期獲得「這個部位很正常」的保證。

但即使得到他人肯定,他們仍會用盡方法對痘痘進行遮掩偽裝。

比如化妝、戴墨鏡帽子、包頭巾等。甚至為了不被別人看見,他們會選擇不出門不見人。

正常的社會生活被干擾,無法上班、上學、與他人社交。

而這種恐慌焦慮,不僅會體現在後天產生的痘痘、疤痕之上,也會體現在與生俱來的某些外形之上,比如鼻樑、眼皮、大腿等。

相關數據就指出,鼻子、頭髮和皮膚是最常被患者關注的部位,所佔比例同為56.2%。

所以,部分人群會通過醫美整形的方式「修正」,試圖將外表塑造成理想中的樣子。

一次,兩次,三次...他們不斷接受著風險極高的手術。但最終的結果,卻不一定如其所願。

藏在「愛美」背後的傷痕

為什麼有的人會對自己的外貌產生錯誤認知呢?

根據研究發現,軀體變形障礙形成的原因非常複雜,跟遺傳和人格特質有一定關係。

但大部分患者是在遭受外界創傷後,對自己的外貌產生否定心理,繼而發展成病。

外界創傷可能來自於家人的抨擊、同學的嘲笑或外界的評論。

某內地女星就曾在綜藝節目里袒露,自己遭受過長達3年的校園欺凌,只因同學認為她太胖。

於是她開始對外貌焦慮,反覆減肥只為得到他人認可,最後甚至發展成焦慮症。

這位女星,正是無數軀體變形障礙患者的縮影,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因外貌接受過外界的嘲笑、侮辱甚至霸凌。

因為長期被不安感籠罩著,所以開始了自我否定,附和他人向自己「施虐」。

這種「虐待」延伸至方方面面,對容貌的否定首當其衝。因為覺得自己沒那麼好,於是想盡辦法修補別人眼中的缺陷。

儘管這些缺陷,在一般人眼中,其實並不是大問題。

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鋪天蓋地的輿論信息,又加劇了軀體變形障礙患者面臨的外部環境。

試想想,當外界信息都在傳輸「顏值即正義」的觀念;當身邊人都在追求A4腰、筷子腿、馬甲線。

你真的能夠堅持己見,不受畸形審美標準的影響嗎?

而信息傳遞的便捷性,讓我們的外貌更容易被他人審視,在朋友圈發一張圖片,都有可能收穫一句「你長得真好看」/「你長得真丑」的點評。

因為希望自己的外貌符合時代審美,所以我們更容易產生外貌焦慮。

有研究就指出,社交媒體和軀體變形障礙存在正相關的關係。個體在社交媒體環境下暴露的時間越長,罹患軀體變形障礙的風險越大。

學會應對外貌焦慮

既然過度愛美不可取,那如何應對審美焦慮呢?以下4個方法可以參考:

停止觀察

將對外貌的關注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當開始關注外貌,深呼吸打斷自己,然後關注如聽覺、嗅覺、味覺給自己帶來的感受。

聆聽意見

主動與人交往,當對外貌不自信時,多問問別人:「你怎麼評價我身體的某個部位?我對自己的感覺正確嗎?」

得到他人客觀評價,自信心會逐漸增強。

理智修容

進行醫美整容之前,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我是為了讓自己更好,還是為了比別人好?

多想想自己的目的,制定一個明確界限,告訴自己到什麼程度應該停止。

心理諮詢

如果對外貌的關注已經到了超乎尋常的地步,及時向醫生求助,用藥物手段+心理諮詢的方法走出困境。

美,從來不是統一的,迎合別人不能讓我們獲得真正的快樂。

所以不需要為了別人的目光改變自己。只要身心健康,活得舒適自在,就是最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