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理學效應之——破窗效應

什麼是破窗效應?

一個有許多扇玻璃窗的房子,一旦有一面窗戶的玻璃破損,則其他完好的玻璃窗很快也會被打破,這就是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的幾個例子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大路上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紅綠燈前,大家都在遵守交通守則在等紅綠燈,但是一旦有一個人闖紅燈過去了,馬上就會有其他的人跟上一起闖紅燈。

破窗效應的底層邏輯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這一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比方說,你分別到兩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裡窗明几淨,地板上一塵不染。如果他忘了給你準備煙灰缸,你一定會在點煙之前請他幫你找一個煙灰缸,而決不忍心讓煙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裡是隨處可見的塵土和紙屑。估計你也懶得要朋友給你找煙灰缸了,而是任由煙灰飛散,或是直接把煙蒂扔到地上了。


事情的惡化當然還離不開後面那一雙雙推波助瀾的手。面對「第一扇破窗」,我們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沒有懲罰。這樣想著,不知不覺,我們就成了第二雙手、第三雙手……去市場買瓜子,抓了幾個嘗嘗。瓜子皮呢,你放哪兒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將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大熱天走在街上,買根雪糕,半天沒有找到垃圾筒,你會將包裝紙放在哪兒。是不是找個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噪音、牆上的筆跡、地上的痰跡就這樣越來越多,我們離優雅、文明、公德就這樣越來越遠。


我們不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戶的人,我們還要努力做修復「第一扇窗戶」的人。即使是當我們無法選擇環境,甚至無力去改變環境時,我們還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為一扇「破窗」。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就如劉備那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