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大五人格和大六人格

前面我們介紹了卡特爾人格特質理論,現在我們介紹艾森克的人格結構維度理論、大五人格、大六人格。

一、艾森克的人格結構維度理論

艾森克在其《人格的維度》一書中指出:人格是生命體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的總和。他採用因素分析和傳統的實驗心理學相結合的方法,長期研究人格問題,並把研究興趣從特質轉向結構維度,從而確定了自己的人格理論,提出人格結構的四層次模型。

層次

名字

說明

因子

最上層

類型層

由特質構成,影響範圍很大

一般因子

第三層

特質層

由習慣反應構成,具有比較強的概括性

群因子

第二層

習慣反應層

由反覆出現的日常反應構成,常與某一情境相關聯

特殊因子

最下層

特殊反應層

日常觀察到的反應,偶然性與隨機性比較大

誤差因子

比如:外傾是一種類型,是基於對觀察到的社交性、活潑性、活動性、武斷性等特質的內部聯繫而抽象出來的。每一種特質又是從各種習慣反應(如喜愛聚會、活潑健談、辦事武斷等)中抽象出來的,而每一種習慣反應又是從各種特殊情境中所觀察到的特殊反應抽象出來的。

艾森克提出了三個一般因子,包含:外傾性、神經質、精神質,並編製了測量這三個因子的艾森克人格問卷。

1、外傾性:指的是性格的內外性。

2、神經質:指的是情緒的穩定性。

3、精神質:指的是表現為孤獨、冷酷、敵視、怪異等偏於負面的人格特徵。

二、大五人格理論

大五人格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Costa和McCrae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的,也稱為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包括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及責任心。

1、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神經質反映個體情感調節過程,反映個體體驗消極情緒的傾向。高神經質個體即情緒穩定性低的個體傾向於有心理壓力、不現實的想法,過多的要求和衝動,更容易體驗到諸如憤怒、焦慮、抑鬱等消極的情緒。這一維度刻畫的是個體承受壓力的能力。低神經質的個體即情緒穩定性高的個體傾向於平和的、自信的和安全的。情緒穩定性低的個體易與人產生衝突,直接破壞團隊和諧,在與他人相處時會遭到較多的阻力。

2、外傾性:外傾性高的人喜歡與他人互動,且較為合群、活潑、樂觀,並善於社交活動。易和他人產生社會性互動,樂於參與討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通過表現出較多的正面情緒,對團隊的滿意度也較高。

3、開放性:開放性高者多半具有創意,好奇心重,觀察敏銳。通常有助於個人的社會性互動。有些特質者往往對新奇的事物較感興趣,且能及時將創意付諸行動。

4、宜人性:宜人性高者個性較溫和,柔順且善良,易信任別人且心腸軟。願意主動與別人建立友誼,並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和他人相處不會出現情緒性攻擊行為。渴望與他人有社會性互動,願意隨時給予別人幫助。

5、責任心:也稱盡責性。責任心高者認真負責,組織性強,可靠並且值得他人信賴。也因為如此,責任心維度一向是個人績效的重要指標。責任心高者對達到目標較為堅定,並且希望能挑戰高層次的績效表現,工作時以成就為導向。

有研究表明,年齡與神經質、開放性呈顯著負相關,與外傾性、宜人性、盡責性呈顯著正相關。

1、60歲以下的人群中,年齡大的個體神經質更低,在大於60歲的人群中,年齡大的個體神經質反而更高。

2、50歲以下的人群中,年齡大的個體外傾性水平相對較高,在50歲之後年齡大的個體外傾性相對較低。

3、整體上,年齡大的個體開放性水平相對較低,年齡大的個體宜人性水平反而更高。年齡大的個體盡責性水平也相對較高,但較之40歲至49歲群體而言,50歲以上群體的盡責性相對較低。

4、男性和女性的大五人格具有一定差異性, 男性的盡責性高於女性,女性的神經質高於男性。

三、大六人格理論

中國學者張建新等人在回顧總結前人的研究結果後,提出人格六因素模型,也就是在大五人格的基礎上增加一個人際關係型因子。這個因素包含了眾多「本土化」人格構念,顯示出中國人在社會上如何「做人」的行為模式及其文化內涵,如講究往來人情、避免正面衝突、維持表面和諧、大家都有面子等。

另外,有研究表明:人際關係性因素和宜人性因素之間較低的相關係數表明在中國社會中可能存在著兩種人際關係行為模式,宜人性更多表明一個人行為模式是否被動地受他人歡迎,而人際關係性則涉及一個人主動尋求與他人建立互動交換關係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宜人性更多地與如何「做好人」關聯,則人際關係性更多關乎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