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認為「得不到的東西最好」,心理學的解釋讓人釋懷

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得失心,對於容易得到的東西不那麼在乎,但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總會念念不忘,並且固執地認為,「得不到的東西最好。

對此,早在20世紀2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就通過一項記憶實驗得出了結論:「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打個比方,高考考完某門功課,考生一出考場討論最多的是未完成的題目,或者說自己猶疑不定的題目,而不是那些順利完成的題目。

再如,你在上學時期暗戀一個女生,每次鼓足勇氣想向她表白,但一到關鍵時刻又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放棄了,結果若干年後你還是會不時想起她。

又如,下班後你可能不記得自己當天完成了多少項工作,但對於還未完成的工作任務,總是有些惦記,心裡想著,「這項任務今天又沒做完,明天得趕一下進度了,否則領導會批評我的工作效率低下。」

蔡格尼克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其實長期這樣的話,會讓人產生強迫症,以至於置其他事物於不顧,也無法接受新的人事物的出現,讓生活陷入困境。

那麼,如何規避這一心理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應對:

第一、制定明確的工作進度表。

當我們開始進行一項工作前,可以先製作一張工作進度表,列出第一天做什麼,第二天做什麼……給自己限定明確的完成時間,並遵照進度表工作。

例如,設計一本圖錄,一般需要一個月時間,第一周的工作任務就是整理清單,處理圖片;第二周的工作任務就是排版設計;第三周的工作任務就是校對並修改完善,第四周的工作任務就是打樣,檢查色彩有沒有問題,文字有沒有錯誤,有沒有錯版漏版等,等到一切問題都沒有了,接下來就是交付印刷廠印刷。

第二、改變偏執的態度,學會放棄。

世界上的事情並不會每樣都隨我們的心情,也不是任何東西都能得到,所以,如果遇到實在無法得到的人事物,我們不能強求,讓自己陷入偏執,要學會放棄。

也許放棄的過程很痛苦,但我們要明白「強扭的瓜不甜」,即便它再好吃再美好,不屬於你的就不要再去糾結。

放下,你的心情才會釋然,你才能去追尋其他美好的人事物,開啟新的篇章。

人生短暫,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很多人事物,發現無數的美好,但並不是所有的人事物都會讓自己感覺美好,有太多的東西我們真的窮盡一生都無法得到,但得不到的東西我們遠遠欣賞就好了,也沒必要一直妄想得到。

第三,珍惜現在擁有的,憧憬未來。

人的慾望總是無窮無盡的,但如果想要活得從容自在,得到內心的滿足,我們就要控制自己多餘的慾望,懂得珍惜。

珍惜你現在擁有的一切,比如穩定的工作、無私愛你的父母、相濡以沫的愛人,聰明可愛的孩子等等。

忘掉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腳踏實地地過好每一天,並憧憬美好的未來,我們才會覺得世界很美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得不到的東西就像天上的星星,我們偶爾抬頭觀望欣賞就好,更何況它們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要知道,世界上很多東西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我們老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那麼我們就永遠不會滿足,前進路上也有可能「丟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

圖片來源於網路,僅限於交流,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