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金錢心理學》|有錢人更幸福是「聚焦幻覺」惹的禍


聚焦幻覺的提出:Schkade和Kahneman (1998)在其開創性的論文中首次提出聚焦錯覺並證實了這一概念的存在。他們在美國中西部地區和南加州分別招募了一些大學生,讓其中一些學生報告自己的生活滿意度,另一些則估測住在另一地區與他們有同樣興趣與價值觀的人會如何報告自己的生活滿意度。結果發現美國中西部和加州的學生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差不多,這表明兩個地區的人對自己的生活表現出同樣的滿意感。然而,估測在另一地區的人生活滿意度的被試則都認為加州人會比中西部人報告更高的生活滿意度。Schkade 和Kahneman認為被試誇大了加州的宜人氣候會對生活滿意度造成的影響,產生了聚焦錯覺,即在預測時對於兩個地區之間顯而易見的區別給予了過高的權重。

所謂聚焦幻覺,指的是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哪裡時,就會誇大這一部分的重要性。


在個體消費領域,消費者可能由於聚焦錯覺而做出錯誤的購買行為。例如,Xu和Schwarz (2007)發現,人們普遍認為購買價格較高的汽車比價格較低的汽車能獲得更多的快樂體驗。然而,他們進一步的研究結果卻表明,被試駕駛汽車時的快樂體驗通常與汽車的經濟價值無關,即開高價格汽車與開低價格汽車的被試所報告的實際駕駛體驗是相同的,而只有當汽車是被聚焦的客體(如,開車兜風)時,汽車的經濟價值才與實際的駕駛體驗有關。


​在生活決策領域,人們可能會傾向於將注意力聚焦於稀少而有意義的事件(如新生兒的 第一次微笑),忽視-些較小但經常發生的消極事件(如給孩子換臟尿布),因而高估了生孩子所能為其帶來的幸福感(Powdthavee,2009)。


就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心理學家卡尼曼(Kahneman)所說,一件事最重要的時刻就是你想到它的時刻。


為了揭示這個幻覺,心理學家斯特拉克(Strack)調查了伊利諾伊大學180名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問了他們兩個問題。下面你也來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吧。


如果我問你:你認為自己有多幸福?

​等你回答之後我再問你:上個月你約會了幾次?

當我這樣問你時,你約會幾次跟你幸福的程度之間沒有太大的關係。看起來,約不約會不會影響你的幸福感。


但是如果我先問你:上個月你約會了幾次?


等你回答之後我再問你:你認為自己有多幸福?


這樣一來,你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上個月的約會次數。這就是聚焦幻覺。



我用第一個問題,把你的注意力聚焦到約會次數上面,當你在回答幸福感的問題時,就會根據約會次數來判斷自己是否幸福。因此,「聚焦幻覺」會讓我們高估一件事的重要性。


想想看,如果一個大齡單身青年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讓他每天都聚焦於自己的婚姻大事,這時,當他問自己是不是幸福,很自然地就會覺得自己的幸福跟婚姻有很大的關係。聚焦於婚姻,就會以為自己的幸福依賴於婚姻。


另外,如果全社會都在關注和討論房價問題,房子就是注意力的焦點。如果這時做一個幸福感的調查,讓人們判斷自己是不是幸福,那麼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根據自己是不是擁有房子來判斷自己是不是幸福。


雖然幸福和房子可能沒什麼關係,但是聚焦於房子,人們就會覺得有沒有房子是幸福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金錢也是一樣。金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個重要的聚焦點,我們會經常談到錢,會經常想到錢,會經常看到跟錢有關的新聞,工作、生活中都離不開錢。

這樣一來,當捫心自問是否幸福時,我們就會以為金錢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我到底幸福不幸福呢,這要看我有沒有錢了。


我們正在注意什麼,就會覺得什麼重要。如果聚焦於金錢,那麼我們就會覺得金錢對於幸福來說必不可少。

如果沒有錢還要去關注錢,沒有房子還要去關注房子,這註定會帶來很多不快樂。

如果希望自己變得更幸福,可以調整自己的聚焦點,聚焦到自己擁有的那些東西上面。這樣一來,你的幸福感就能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