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無塵讀好書(二八七)北大心理課:探究強迫症

各位友友好,我是心理諮詢師苗保平(網稱心若無塵)。今天我們將繼續閱讀《北大心理課》一書的「第六章心理諮詢:關注現代人的心理問題」章節內容。

「應該」生活法引發強迫症

很多人在生活中大概都聽說過「你應該………」,多數情況下是父母對我們說,這種句式被稱為「應該陳述」。你可能也經常用這個句式來激勵自己「我應該做這件事」、「我應該聽父母的話」、「成功是應該的,我應該成功,如果不成功被人嘲笑」等。「應該」的生活方式是引發強迫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一個人總是用「應該」來要求自己,時間久了,會讓你感到壓力甚至怨恨,最終會對這種生活方式感到冷淡,做事失去動力。如果你用「應該」來要求別人,得到的只有失望。這種想法也會讓你對別人充滿怨恨。「應該」生活法會給你帶來很多額外的情緒,讓你討厭自己,為自己感到羞恥、內疚。如果別人的行為沒有達到你的期望,你會感到痛苦。這種陷阱被稱為「應該強迫症」。

如何才能擺脫這種痛苦的思考方式呢?

首先,你要先從你的心裡將這些「應該」的強迫性辭彙剔除掉,換一種方式來激勵自己。比如你早上總是不想起床,你過去總是告訴自己「我應該起床,因為我要工作」。這樣對自己告誡久了,對工作懷有怨氣,傷害了你工作的心情;也埋怨自己不爭氣,感到懊悔和沮喪。

其實,你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起床一﹣「儘管早起讓我很不舒服,但是新的一天又要來了,今天我要過得開心些。」「我很高興自己終於起來了,早上的感覺真不錯!」如果你把「應該」變成「希望」,你就會用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起床給了你一種自由選擇的感覺,還讓人產生自我尊嚴感,這種看待事情的方式提高了你做事的動力。

其次,放棄「付出就有收穫」的想法。很多人認為只要努力的話,你就真的可以達到完美,達到完美之後,一些事情就能奇蹟般地發生。比如你努力考上大學,畢業之後,應該就能找到好工作;我努力地工作,應該會升職。實際上,有很多事情都不能如人所願。

最後,不要強迫別人遵從你的意願。人們都很討厭不尊重自己,將他的意願強加給我們的人。「你應該和我在一起」、「你應該聽我的話」、「你應該去鍛煉身體」等,這些話確實都是正確的,但是表述方式是錯誤的。

解讀:

你「應該」XXXX,我「應該」XXXX......這些話,我們是不是很熟悉?就好像是從自己的嘴裡說的!

昨天晚上,我還在「教育」老婆:你今天沒喝水呀,一天應該至少喝4—5杯水知道不知道?瞧一瞧,我在強迫老婆做她不願意的事。

當然,我們每天聽到的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的「後悔話」:我應該早上六點起床,又起來晚了,我昨天又吃多了,應該少吃點;你怎麼這麼懶,應該多干點......

凡此種種,看起來我們很自律,看起來我們很關心他人,其實我們都在強迫自己,強迫自己做一個完美的人。殊不知,這樣做正好掉進了「強迫」的陷阱,我們離強迫觀念、強迫行為、強迫症越來越近!

強迫症(OCD)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復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衝動是來源於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近年來統計數據提示強迫症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有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強迫症的終身患病率為1%~2%,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病。強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遷延等特點,常對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調查中發現,強迫症已成為15~44歲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負擔最重的20種疾病之一。

據研究,強迫症是一種素質遺傳,患者的雙親中有強迫症者約為5%-7%,人格特徵受遺傳影響;生化研究揭示,強迫症患者有5-羥色胺(5-HT)功能異常,多巴胺和膽鹼能系統也可能參與了強迫症的發病;現代腦影像學研究發現,強迫症患者可能存在涉及額葉和基底節的神經迴路的異常。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強迫症是一種對特定情境的習慣性反應。強迫行為和強迫性儀式動作是減輕焦慮的手段,雖然減輕了焦慮,然而卻導致了重複的儀式行為的發生。

強迫症患者可以採用心理治療、行為治療、藥物治療,部分患者可能在一年內緩解,癥狀嚴重或伴有強迫人格特徵及持續遭遇較多生活事件的患者預後較差。輕度患者可以採用精神分析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進行心理治療,中、重度患者建議要配合藥物或者住院治療。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點強迫動作,如門鎖好沒有、電源關了沒有、車門關好沒有等,只要頻率不高,不影響自己的生活、工作、人際交往就好。


2022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