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徐凱文老師商榷

文|袁運錄

徐凱文教授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在心理諮詢領域造詣極深,影響巨大。

今天看到一篇公眾號文章《徐凱文:心理健康行業已在風口,怎樣發展?》,

拜讀了幾遍,對徐老師的孜孜不倦的敬業精神,和對我國心理健康行業發展的關愛之心感到由衷欽佩。

對徐老師演講觀點深表贊同。

雖然人微言輕,但我還是斗膽提出一些疑問,想與老師商榷一下。

現在不少學者已經意識到,我國的心理健康行業之所以不盡人意,就在於主管部門的思想和觀念存在問題:是中西合璧——中為本,西為輔,還是反行其道而行之?

雖然在徐教授的報告中也著重提到要走中國式的心理學發展道路,但具體如何走,報告中還是模稜兩可,沒有旗幟鮮明的思想。

個人覺得,心理健康行業的前景不在諮詢師本身,也不在國家資金投入,而是引領諮詢產業發展的國家衛健委和頂層設計理念:心理諮詢是偏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偏西方文化?

不把方向問題弄清楚,說著「本土化」和「落地化」,實際上還是大搞西方心理學一套,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這些年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用在國民心理健康行業,但實際效如何?

全都打了水漂?納稅的人錢流進了國外和少數利益集團?

不少學者這樣質疑過。我也比較贊同這個看法。

很多心理諮詢機構一心只為滿足人的好奇心,如何吊人胃口,誘人上鉤,建立各種心理諮詢產業鏈,干著坑人害人的勾當。

從心理諮詢人員的結構,我們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這些年,南來北往飛全國各地參加各種心理學會議,心理技術培訓的絕大部分都是女性。這班人喜歡追風,喜歡追求時尚,不管對方出於什麼目的,只要自我感覺好,一切都好。

不問中國為何近年來心理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不問現在的精神病院人滿為患的原因何在?當然,站在某些醫院的角度,病人越來越好,但我們老百姓呢?

中國雖然有100多萬領證的諮詢師,但真正從業的諮詢師人數還不到20%。

其中的問題在哪?

我們大學裡課程,是不是照搬國外的經驗,成為教條化?是不是缺乏自主創新的思想理念?

我國高等院校的本科,碩、博士研究生,他們所學專業能否勝任心理諮詢?能否解決中國人的實際心理問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能分析出中國人的價值觀問題嗎?

西方的人本心理學解決中國人的思想嗎?

西方的認知行為療法能改變中國人的三觀嗎?

以上問題,可從以下找到答案。

現在的精神病和心理不健康的人數逐年猛增,而且求助心理機構後,問題變得越嚴重(不是絕對的);越是到精神病院診治,情況就越糟糕(不是絕對)。

和中醫一樣,中國不是沒有本土心理學理論。事實上,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有拯救人類思想靈魂的國學思想,王陽明心學已經到了巔峰,尤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法寶,而並非心理學從西方引入一說。

中國不是沒有實戰心理學人才。事實上,很多解決疑難心理問題的高手都在民間,不是在大學、醫院或研究機構。

中國本土心理學,缺乏發展的空間。

我們不否認,西方心理學在西方文化背景有用,但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就不能照搬西方心理學,必須結合中國本土實際情況,否則就失去了科學的涵義。

有人說,科學不分國界。但心理學不同自然科學,作為一門主觀學科,

與一個國家的文化息息相關,不可分割。

離開了西方本土,移植到中國,就得「入鄉隨俗」尊重中國文化,否則後果嚴重。

正如河北大學的王啟成教授說:我們心理學走的方向錯了,把國家的人才毀滅了,沒有幾人練內功做研究,國家投資打水漂。

以上是代表我個人,也代表一些學者的想法。

作者簡介
袁運錄,網名恨若秋水.公安民警,省級公安心理教官.
當代具有獨立思想的認知心理學家;
口吃、強迫症和抑鬱症心理專家;
中華網教育心理頻道、鳳凰新聞專欄作家,知乎今日頭條心理領域創作者。
1988年因為嚴重口吃和強迫接受張景暉心理治療,獲得解脫,並開始研究心理學.2008年「火車悟道」走出抑鬱後,創立秋水理論.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筆名在《中國心理與健康》雜誌、中華網、鳳凰新聞、知乎等媒體發表上千篇社會心理研究和實踐文章,並接受過上萬人次口吃困擾者的求助和諮詢。


研究方向:強迫、口吃、抑鬱、焦慮、失眠等症和青少年心理創傷、家庭婚姻等心理問題.
代表著作:《口吃原理與康復》(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情緒心理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
正在出版:《強迫症原理與康復》《心理健康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