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社交焦慮,毀掉你的人生

與人的交往中,你是不是經常會這樣:


和別人眼神接觸時,會感到緊張不安,不敢直視對方目光;


和大家一起聊天時,不知道該怎麼說,總是始終保持沉默;


和別人單獨相處時,會感到焦慮和害羞,想要逃離的衝動。


以上所有問題,其實都是我們對社交過度緊張造成的,也就是所謂的「社交焦慮」。


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社交焦慮」的問題。


適度的社會焦慮,可以幫助我們在社交中保持分寸感,但過度的社交焦慮,卻會極大阻礙我們的成長。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埃倫·亨德里克森在《如何克服社交焦慮》中提出:


「無論社交焦慮的表現方式如何,它都會阻礙我們的工作進度,阻礙愛情和友情的加深,讓我們痛苦和孤獨。」


好的人生,從克服社交焦慮開始。




不過度迎合他人,活出真正的自我


在日劇《凪的新生活》中,女主大島凪是一個善於察言觀色、曲意逢迎的老好人。


職場里,為了融入集體,凪不停的討好同事,被同事當成好欺負的對象。


同事工作出錯,只需一個眼神,凪立馬心領神會,主動背鍋認罪。


同事不願意做的事情,凪都要全部攬下,以至於經常一個人加班到深夜。


愛情里,為了不失去男友,凪從不會拒絕男友的任何要求。


男友隨口一句「最喜歡凪又順又直的頭髮」,於是凪每天都提前一個小時起床。


拉直那一頭自然卷,從沒偷懶過一天。


生活里,為了不被人討厭,凪拚命維繫融洽關係,委屈自己去附和。


被同事拉去打卡網紅店,大家一起自拍時,只有凪被拍的丑,但她卻不敢抗議。


甚至被同事當面嘲諷穿衣風格,凪也只是尷尬微笑。


可惜,凪的討好並沒換來同事、上司和男友的感動。


無意間,凪發現平時「玩得好」的幾位同事,在小群里吐槽她是一個專用的外包工人。


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男友,竟然也在同事面前肆無忌憚地詆毀她,宣稱和她在一起,只是因為「那方面和諧」罷了。


聽到這一切,凪的內心世界頃刻間崩塌,昏倒在地。



醒來後,凪毅然決定離職,回到鄉下,開始一段全新的生活。


留自己想留的捲髮,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說自己想說的話,做回最真實的自己。


范世錡說:「不要為了迎合別人而忘了原本的自己。」


的確如此,很多人為了迎合,首先考慮的都是他人的需求;為了迎合,強迫自己做違背內心的事情。


雖然表面看起來很擅長社交,但卻活成了別人期待的樣子,丟掉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一書指出:


敢於做真實自我的人,在社交中可以表現得更加自信,從而擺脫焦慮,找到真正的快樂。


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圈子,有各種各樣的人,沒有必須因為嚮往,就不停地迎合他人。


一個忠於自己內心的人,才不會被各種情緒束縛,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不過度追求完美,做到悅己又悅人


白松岩在《白說》中說過一句話:「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


如果一個人在社交中,事事追求完美,吹毛求疵,過於在意自己做得怎麼樣,別人又做得怎麼樣。


結果是自己累,與他長期相處的人,也會覺得累。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作者的分享,她閨蜜的同事是個完美主義者,每當發現別人出錯時,總是喜歡刻意去糾正別人。


比如,大家一起講故事活躍氣氛,如果誰不小心漏掉了某個細節,她總會適時地把細節補上。


如果誰不小心出現了一次口誤,她總會不斷地進行糾正。


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情,瞬間讓大家感到很無趣,大煞風景。


同樣在工作中,她不僅對自己有著高標準,對別人也有著高標準。


當別人所做的事達不到她想像中的標準時,她會直接指出別人的不足之處。


這樣「吹毛求疵」的做法,使她很「不合群」。


她身邊的人都表示與她相處壓力太大,紛紛遠離她,她也感到焦慮和痛苦。



漸漸地,她明白,正是挑剔和批評,才讓自己陷入困境中。


她開始對自己更寬容,放鬆對自己的標準,對別人也更加寬鬆。


有次,一個同事邀請她去一家人多嘈雜、車位緊張的餐廳時,她不再一心操控談話,而是試著去傾聽,自然對話,結果反倒玩得更開心。


作者埃倫·亨德里克森說:「敢於平庸很有用,敢於善待自己同樣有用。


和人交往時,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表現完美,然而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態。


有時候,敢於接受自己的平庸,不過度去追求完美,既能使自己快樂,也能使他人快樂,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正如莫言在《檀香刑》中所說:


世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十全十美。


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就要墜落。


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與其一味苦苦強求,不如少一些糾結,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如此,快樂便會如影而至,生活便會順心愉悅。




有一種成長,叫克服「社交焦慮」


在《如何克服社交焦慮》中,作者埃倫·亨德里克森認為:


「克服社交焦慮,是一種成長型的心態,它能幫助我們成長,辨明真理。」


然而大多數人面對社交焦慮時,往往都是選擇各種理由去迴避。


因為這樣做,可以緩解他們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殊不知,迴避它,只會讓我們越來越損耗自己的能量,也會讓我們越來越停滯不前。


英國著名科學家卡文迪許,有著極度的社交焦慮障礙。


他幾乎從不會參加任何社交活動,從不會跟人正面交流。


有人想要和卡文迪許交流科學問題,就需要走到他的附近,對著空氣說出自己的問題。


如果企圖正面與之對話,很可能將他嚇跑。


就連從小照顧他的管家,也只能用遞紙條的方式和他交流。


卡文迪許幾乎是失去了與人正常交流的能力,失去了與外界聯結的機會。


沒有人能成為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這是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的自然秉性。


因此,拒絕社交並不是明智之舉,久而久之就可能變得敏感脆弱、過分緊張。



埃倫·亨德里克森在多年前,也患有嚴重的社交焦慮障礙。


但她沒有一直封閉自己,而是選擇勇敢面對,並努力克服社交焦慮,才取得了現在的成就。


奧運會運動員戴維·金在談及個人經歷時,也曾說:


「若不能直面自己的焦慮,及時、有效地加以處理,它只會有增無減;若無視它,也就無法將它轉化成對當下或日常活動有用的力量。」


可見,要想擺脫對社交的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焦慮,並克服焦慮。


焦慮本身並沒有什麼可怕,可怕的是你對待焦慮的態度。


一旦你向焦慮認輸,那它就會變成你人生道路上的荊棘,阻礙你前行。


面對社交焦慮,不要總想著對抗它,而是面對它、接受它、再克服它。


這不僅是一個人的認知提升,更是一個人的快速成長。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的確,世界那麼美好,別浪費自己一直在社交焦慮中。


學會放下他人的期待,聆聽自己內心的渴望;學會接納人生的不完美,找到自己內心的快樂。


打開自己,世界的多樣和美好,才會一一呈現在你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