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會》:不開玩笑,陷入抑鬱情緒的人,請用2招自救


大家好,我是本文作者孫喵喵,我們好久不見啦~

前兩天看《脫口秀大會》第四季,有一個話題是「沒關係,我們都有『病』」。

有人聊到了容貌焦慮,有人聊到了生理問題,但是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其中一位脫口秀演員-Rock 提到的關於「抑鬱」的話題。

以前每次看到「抑鬱症」這個詞似乎都是在娛樂新聞上,比如「xx 明星疑患抑鬱症」。

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這是「明星病」,與你我無關。

直到某天,身邊的朋友突然告訴我,他被確診重度抑鬱了,而我卻對此完全沒有察覺......

那之後我和朋友聊了很多,其中有一件事讓我很是吃驚——「抑鬱患者」其實很多,甚至不乏中小學生。

我這才意識到原來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遙遠。


雖然身邊就有在接受治療的抑鬱症患者,但說到底我沒有親身經歷過,而且我也不是心理醫生,所以給不了太專業的建議。

但是,關於抑鬱症的前兆——抑鬱情緒,我有很多話想說。

畢竟,作為一名前職場人,現創業人,我有過焦慮到失眠的時候,也有過因為被領導批評而吃不下飯的情況......而這些,想必也不止是我的獨家經歷。

所以,今天我還是想給大家聊聊關於「抑鬱」這個話題。


你可以「懟回去」,你不用太壓抑


在《脫口秀大會》第四季中,Rock 說了這樣一段話:


抑鬱的感覺,就像是腦海里住了一個易立競。每天一起床,她就在問:


你覺得你的生活有意義嗎?


你覺得你是個有價值的人嗎?


你覺得你做的事有意義嗎?


你有想過失敗的後果嗎?

這種每天被逼問的感覺很崩潰,更崩潰的是,自己無法給出答案。

那麼如果這個「易立競」不只是住在你的腦海里,真真正正活在你的生活中呢?

我們總能在新聞中看到,有的人在確診抑鬱症後,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不就是心情不好嘛,出去玩一玩就好了。


多大點事,每天哭喪個臉,搞得別人也心情不好。


心情不好要學會自己調節呀,大家壓力都很大。

這些不被理解和關懷的言論,就像在腦海中播撒了一片「易立競」,每一個都是折磨。

如果這時候,你還在一味地壓抑自己,只會更糟。

所以,不要壓抑、不要退縮、不要膽怯,大聲地,甚至憤怒地「懟回去」,讓那些虛假的關心閉嘴,讓自己的情緒得到釋放。

別怕,真正愛你的人會懂你。


你可以「有關係」,你不用怕傾訴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樣一句話:

成年人的生活就是每天崩潰八百次,但是有人問就是沒事。

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中,金靖飾演的胡晶晶就是這樣一個人,不管自己已經多「狼狽」,但只要朋友家人問起,就是「沒事」。

明明已經被辭退了,但還是在幫朋友搬家的時候假裝沒事。


明明就經濟困難,但還是在帶父母看病的時候假裝沒事。


明明就很喜歡那個男生,但還是在得知他是好朋友的男朋友時假裝沒事。


每一次朋友心情不好,或者遇到難題時,她總是朋友們的小太陽,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自己的困難卻從不提及,直到她去世後,朋友們才發覺從來好像沒有真正了解過她。

Rock 在《脫口秀大會》說過這樣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沒抑鬱症的人在裝抑鬱,有抑鬱症的人在裝沒事。

而我也常在網上看到這樣一種言論:真正的抑鬱症不會說自己有抑鬱症,否則就是在「表演」。

或許確實有失去傾訴欲的抑鬱症患者,但不是所有。

就我朋友而言,他確診後不久就告訴了我這個消息,他也願意向我傾訴,難道他在騙我嗎?

很多抑鬱症患者對網上「碎碎念」,不是因為表演欲過重,而是在「呼救」......

如果總宣揚「抑鬱症不會傾訴,傾訴就是裝的」的說法,那對方可能真的不敢說了,因為怕被人說「是裝的」,也怕說了也沒人想聽沒人理解。

其實,真正的朋友會想要聽聽你的故事,你壓在心理的悲傷和難過,也都可以傾訴,你不用裝沒事。

即便你是小太陽,累了的時候,也可以選擇不發光。

以前的人們很少關注心理健康,但現在,在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下,心理健康已經成為每個人都需要關注的問題。

我收集了一些小方法 ,希望能幫助大家緩解日常中的壓力與焦慮。

關注情緒,準備一個「情緒溫度計」

還是孩童的時候,父母常常會問我們「今天上學感覺怎麼樣」。

但是長大後,卻很少再有人問我們這個問題;即便有人問,我們大多數的回答也都是千篇一律的「還可以」。

但其實,很多情緒問題都是這樣一天天積攢起來的。

所以為什麼不試試在一天結束後問問自己:你今天感覺怎麼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叫「情緒溫度計」。

假設我們有一種溫度計,可以用來測量你現在的感受。溫度計有 10 個刻度,最低為 1,代表你感覺非常糟糕,可能還有自殺的想法。中間是 5,代表你感覺還不算太糟。最高為 10,表示你非常愉悅。


如果說「感覺」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那麼回答一個數字就會容易很多。

你覺得自己今天處在 1 到 10 的哪個位置?


理解情緒,準備一個「情緒日記本」

關注情緒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並理解這些情緒。

正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所說:

如果你否認它們,不論是用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樣,你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為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情緒,可以準備一個「情緒日記本」,它是一個很私密,只屬於自己的本子。

每晚睡前,關掉電腦、手機,放一些輕緩的音樂,給自己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的時間,靜靜地回顧這一天,感受自己今天的情緒,是憤怒?是喜悅?還是無味?


無論哪一種,嘗試自我分析,可能是什麼事情造成了自己這樣的情緒?自己是否喜歡這種情緒?

如果喜歡,需要怎麼做才可以讓自己一直處在這樣的情緒中?相反,如果不喜歡,需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這樣的情緒?

將這些統統寫下來,即是當下的一種釋放,也對日後情緒反覆有很大的幫助。

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麼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

設定目標,準備一個「目標計劃表」

最後是一個老生常談:設定目標。

一個沒有目標的人,會漸漸失去內心的力量,變得綿軟無力。

上中小學的時候,有「考上一個好大學」的目標;上大學的時候,有「順利畢業」或者「考上研究生」的目標。

但工作後,很多人就喪失了目標,只是按領導的要求,機械似的完成工作。

有了目標,你才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麼,自己的人生也才有奔頭。

如果你的目標是「組成家庭」,那你就要從認識一位契合的另一半開始計劃,你的很多個周末就不能再是宅在家中度過。

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公司高管,那你就要學習更多的技能,比如領導力、溝通力等等,因為高管絕不是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就可以了。

你看,只要定下了目標,就會有很多事情要做,當你每天都很充實的時候,你的情緒就會慢慢被消解。

寫在最後

當然,以上這些方法都只能幫助我們緩解日常的情緒問題,當你覺得自己的情緒已經無法通過這些方法得到改善時,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


《脫口秀大會》第四季中,有一位脫口秀演員叫小佳,因為出生時大腦缺氧,造成了神經系統疾病,肢體有一些缺陷,但是他在台上講了這樣一句話: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

請你也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