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年輕媽媽腦梗發病率增多的主要誘因竟是「作業情緒「?


引言

醫學研究人的身體疾病,心理學研究人的心態情緒。上一期我們為大家呈現和解讀了醫學界代表對於解決「作業負擔」問題提供的專業思考。


這一期,輝輝將繼續帶領大家去聽心理學界代表——中國教科院德育與心理特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沖為我們揭秘「作業情緒的破壞性」。那麼,關於作業情緒,她都說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業負擔

張沖研究員首先為現場嘉賓展示了近期發生的一些有關作業引發情緒問題的案例。一個案例是網上正在熱議的一名中學生因為沒有完成假期作業怕受責備而跳樓的新聞事件;另一個案例是近期報紙上刊登的一則新聞——一位33歲的年輕媽媽在輔導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生氣動怒導致突發急性腦梗住院。


張研究員表示,這樣的案例足以說明作業引發情緒問題的巨大危害,而且這種危害不僅是針對學生的,甚至是針對家長的。而且,醫生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說,近年來腦梗發生的年齡日趨年輕化,以年輕媽媽居多,腦梗的一個主要誘因就是作業情緒問題。

既然作業引發的情緒問題的危害這麼大,那麼,這種作業引發的負面情緒從何而來?為回答這一問題,她提供了幾份調研數據。


一份來自歷時一年、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以2000萬中小學生作為調研對象的《全國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調查》報告,這份調研數據顯示:一方面,有近一半(45%)的被調查者每天的作業完成時間需要3個小時,另一方面,晚上11點以後睡覺的學生,初中生佔到近一半(46%),高中生高達90%


這些調查數據說明,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的負面情緒是由作業壓力造成的。而這種作業的負面情緒又對作業完成產生了阻礙作用。


那麼,究竟如何避免學生作業中的負面情緒呢?她建議不要為了留作業而留作業不留機械重複性作業不要讓孩子長時間熬夜寫作業等。

輝輝解讀

正如張研究員所言,作業負擔的危害不單單是對孩子身體的影響,這種負擔形成的壓力,進而釋放出的負面情緒,更多地損害了孩子甚至陪孩子寫作業的家長的身心健康


所以,解決孩子作業負擔,就要扭轉作業中的負面情緒,通過作業的策略變革來激發孩子對作業的熱情和積極情緒。

政策對照

《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第6條: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複性、懲罰性作業

下期預告

教育是全民的事業,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共同關心和參與。今天,我們為大家呈現和解讀了心理學界代表——張沖研究員對於解決「作業負擔」問題提供的專業思考。下一期,我們將繼續帶領大家,去聽聽一線教研員對於作業問題的思考。我們下期再見!

來源:原創 法治調研君 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