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醫科普|孩子抑鬱了,家長和家庭要同時接受治療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高達2.1%,近年來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而且患病年齡越來越小。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人群中,青少年約佔1/4。

抑鬱的孩子為何越來越多?

一方面,大眾對抑鬱症的認識更加深入,家長們開始重視孩子的情緒問題,一旦覺察到不對勁,會主動就醫。另一方面,孩子們面臨的壓力增多,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學習壓力、不合理的教養方式等,都導致孩子抑鬱症發病率逐年上升。很多情況下,不是孩子病了,而是家庭出現了問題。

孩子出現抑鬱,家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抑鬱的表現形式複雜多樣,有些孩子最開始可能只是身體不舒服,如噁心、肚子疼、頭疼、頭暈等;有些可能表現為情緒問題,比如容易哭泣、易發脾氣。如果這些不典型的表現沒有得到家長的及時關注或加以干預,孩子的病情會進一步加重,出現特別不開心、長期情緒低落、覺得生活沒有意義、跟家人衝突逐漸增多、長期睡眠不佳、社會關係和社會功能逐漸減弱,甚至無法上學、有自殘行為和自殺想法等嚴重表現。

抑鬱的孩子大多呈現什麼特點?

1.青春期孩子多。60%~70%的孩子集中在12~18歲年齡段,男女比例約1:2 。初中之前,男女孩發病率差不多,但從初中開始,女孩發病率明顯高於男孩。

2.持續時間長。很多家長往往是在孩子出現厭學後,才發現孩子有抑鬱情緒的。門診中,很多孩子的抑鬱情緒基本持續了半年到一年,有的孩子甚至持續兩三年。

3.教養環境嚴苛。比較專制的家庭,家長控制欲較強,孩子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難以發展自主性。「什麼都是父母來做主,我自己好像沒什麼用」,一個孩子在門診中說道。長期生活在壓抑的家庭中,孩子容易不自信,引發抑鬱情緒。

4.人際關係不佳。孩子跟同齡人關係不好,常受到同伴排擠,或者他欺負別人。無論哪種情況,孩子出現抑鬱的可能性都會增加。

5.先天性因素影響。父母或爺爺奶奶曾有過抑鬱、早產或營養不良,孩子抑鬱的可能性會增高。另外,母親在孕期情緒是否穩定,對孩子未來情緒也有影響。

如何預防兒童抑鬱症

孩子發病年齡越早,治療難度相對越高。抑鬱情緒出現得越早,提示孩子早年的養育環境或先天影響因素更大,後面治療難度也會越大。從預防角度說,家長要給孩子更多包容性,及時給予孩子各方面的支持,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及時出現在孩子身邊,並給予孩子心理支持。平常,積極為孩子搭建社交渠道,讓孩子多交朋友,多運動。對於已經抑鬱的孩子,家長千萬記住,不要責備孩子,最重要的是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和家庭教養模式,從病根上祛除孩子的抑鬱因素。

醫生簡介

楊興潔,現任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兒童心理病區主治醫師,劉華清教授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知名專家團隊成員。

專業特長:擅長兒童、青少年抑鬱症、情緒障礙診斷和治療;對多動症、抽動症孤獨症等兒童心理科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心理疏導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出診時間:星期三全天

文章轉自|生命時報

采編記者|張健

微信訂閱號

抖音號

微博號

快手號

微信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