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心理:你想改掉賴床的壞習慣嗎(3)

每天早晨你是如何起床的呢,如果你需要靠鬧鐘叫醒,回想一下每天鬧鐘響起時心情是什麼,隨著刺耳的鈴聲傳入耳中,你在心慌中醒來,情緒強烈被懸空起來,還沒睡醒呢,這煩人的鈴聲就響了,你是不是會起身關掉鬧鐘再回被窩睡一會呢。

1、自我知覺理論

自我知覺理論是由D.J.比姆(D.J.Bem)在1972年提出,主要闡釋行為是否影響態度。當問一個人關於某事物的態度時,個體首先回憶他們與這種事物有關的行為,然後根據過去的行為推斷出對該事物的態度。

通俗地講,自我知覺理論認為,不是態度決定行為,而是行為決定了態度,在外界不存在壓力時,行為是態度的真實表達。

2、從改變行為開始

人們定鬧鐘是為了提醒起床,可是在鬧鐘響起後,選擇的不是起床而是關掉鬧鐘繼續睡一會,這一行為推測出我們不想起床的態度,進而在心理上產生繼續睡覺的想法,比如有健康宣傳早上醒來後不能立刻起身,多睡一會上班工作時會精力更好,昨天晚上睡得有點晚了等等一堆理由,賴床不起的習慣也就一天一天地延續著。

如果你想改掉賴床的壞習慣,試試先從改變行為開始。早上鬧鐘響起後,你起身關掉鬧鐘後,不要躺回床上去,拉開窗帘,直接找衣服穿好,走出卧室,開始忙碌起來吧。當你從容地吃過營養早餐,打扮得體地走出家門,開啟一天新的學習工作時,你會體驗到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的不同狀態,是不是要感謝早起的自己呢,可以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哦。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過:「以行動播種,收穫的是習慣;以習慣播種,收穫的是性格;以性格播種,收穫的是命運。」

通過對自己的行為來反思自己對人對事的態度,如果你想減肥,觀察一下你的行動與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你想讀書,看看你家裡的書打開過幾本。跟我們早上鬧鐘響起不想起床一樣,我們是不是要在行動上先有所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