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抑鬱神經症,突然莫名其妙的情緒就來了

2022年07月03日21:22:19 心理 1778


焦慮抑鬱神經症,突然莫名其妙的情緒就來了 - 天天要聞

元嬰中期——無明煩惱

前文說過,佛學是大坑,道友們千萬不要深入研究,但不能不說,佛學裡好多東西對精神症患者,有點「像」。得這種病之前和之後判若兩人。

因此我曾經也在妄想的路上越走越遠,我說的這些境界如果你經歷過,到了最後其實啥也不是 ,它或許曾經來過,或許就在你身邊,更或許它就是你本身。

大家可以網上搜索「無明」,這裡我引用一些。

無明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想啥,在做啥。

在覺知念頭同時覺知自己的覺知時,我們不會有任何判斷,因為我們也能覺知自己的判斷和不判斷。(這句話什麼意思,我現在犯病了焦慮抑鬱情緒上來了,但我並不知道也沒發現自己在幹嘛,一直到病情加重才去醫院 ,後來吃藥休養一段時間後,我在犯病的時候我能覺知自己再犯病,我怎麼會有這種病,好煩躁又痛苦,莫名其妙的它就來了,我想求解脫等等等。最後還有一個覺知那是什麼。道友們,你會發現無論你怎麼思索,苦苦追求,都在圈裡,只能有一天,你突然緩過神來了,才會發現之前的那個你,本來就是你。我想說了解這些對我們神經症患者,基本沒什麼用,甚至還可能造成誤解,不管是這講座那培訓,一大堆地去嘗試,妄圖早日康復,解脫痛苦,反而南轅北轍,你病了接不接受你自己說了不算,所有的神經錯亂都是現實,自己本就思維錯亂,還妄圖在大腦錯亂思維的時候 ,尋求解脫,竟不知你尋求解脫的時候,說不定其實是犯神經症的狀態。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南懷瑾說,平常打坐覺得空空的,唷!好舒服!好清凈!我見到了空性!不要自欺欺人,那是你自己身心造出來的一種感覺。甚至,有的人跑到我這裡來 說:「老師,糟了!掉了!我說:「什麼掉了?」「那個空空洞洞的掉了!」你 們說好不好笑?空不是你修出來的,不是你不修就不空,他不用你修,本來就空。我常常講,不要去空妄想,怎麼那麼多事?是妄想來空你啊!妄想本來是空,你 想留他也留不住,用不著你去空他,所謂: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一笑罷休閑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得了這個病之後,思維會變得越來越遲鈍,腦子反應也慢,理解能力,記憶力,邏輯思維,社交能力等等,通通下架了。所以你彷彿變了一個人,不禁懷疑我怎麼會這樣了,這也許是很多神經症患者都喜歡修道信佛迷信甚至自己欺騙自己的原因吧,不是你修行的路上到了那個境界,或許是你我犯病的程度到了那個檔次,忍不住妄想嘲笑一下,大家都是凡人,這輩子成不了神仙,自身都照顧不好,還是不要奢求太多,更別談什麼「放下」,病了不求放下說不定就能看見明天的花開。)

生從哪裡來?死向何處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誰?死後是否真有輪迴?有沒有我?這些一概不知。

其次,我們心念的來去,以及思想情緒控制不住,自己做不了主,反而做了思想情緒的奴隸,這些妄想煩惱從哪裡來?是唯心?是唯物?是生理?是心理?自己永遠搞不清楚,這就是無明。

(我跟大家一樣,還是不懂什麼是無明,搞不清楚就是搞不清楚,想不明白就是想不明白,病了就是病了,思想情緒波動起伏,就是沒法控制,突然莫名其妙的就來了焦慮抑鬱癥狀,就是這樣。為此我痛苦著難受著撕心裂肺著 ,掙扎著也在瞎忙活努力尋求解脫,我控制不了自己不去需求啊,我難受所以要拚命地求,要是能控制我肯定不求了對吧。)

佛說一個字「觀」,就是看著就好,自己看著自己在折騰,自己看著自己煩惱掙扎痛苦著。看著自己焦慮抑鬱失眠,任何的心念都沒有用。

因此不要切斷痛苦,「切斷」或許不是我們理解的樣子,若是求死,必是生著,若是求生,必是將死,若無生死,那還求啥。可以去求個姻緣,說不定第二天早上醒來就有美女帥哥投懷送抱的,既然倒霉的東西自己決定不了,那中大獎的事呢,想想都刺激。看我在妄想的路上走越遠,咱還是多聊些失眠焦慮抑鬱神經症的痛苦,那些個點滴歡喜跟我們不對口,我們研究的是痛苦,不能跑了題。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