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心理康復醫院:以愛為基,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披上「防護衣」

2021年10月08日21:01:11 心理 1839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淑玉 通訊員 叢冰

一面是父母的殷切期待,一面是不堪重負的自己,該如何自救?煙台一名14歲女孩的舉動讓人吃驚又心疼。放學後,她背著裝滿課本的書包,在同學的陪伴下來到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就診,希望能為自己找個出口。但整個過程中她都充滿了自責,直言 「不想告訴爸爸媽媽,他們太辛苦了,我不想讓他們擔心」。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青春之心靈 青春之少年」,旨在呼籲社會各界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但在現實生活中,像上述這位女孩一樣,懂得求助的青少年少之又少。

努力幫青少年發聲,並在探尋到困擾孩子心理問題的原因後做好多方關係的潤滑劑,多年來,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以愛為基,正努力在全社會為青少年構築起一道心理健康防線,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披上「防護衣」,幫助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煙台心理康復醫院:以愛為基,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披上「防護衣」 - 天天要聞

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

幫青少年發聲

從業20多年,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心理諮詢科主任孫艷慧養成了一個特別的習慣,遇到孩子來就診時,她一定會先握手。這一方面是為了拉近雙方的距離,更重要的是方便觀察孩子是否有割腕等自傷自殘行為。

這並非危言聳聽。在孫艷慧接診過的青少年中,有的孩子胳膊上密密麻麻排列著30多道割痕,看得人觸目驚心。更讓人吃驚的是,即使孩子的心理問題已經發展到如此程度,還有很大一部分家長無動於衷,依然堅持以學業為重。

煙台心理康復醫院:以愛為基,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披上「防護衣」 - 天天要聞

孫艷慧對疫情一線醫務人員進行心理諮詢

龍口一位高二學生的家長屢次想在周末為孩子預約心理諮詢,理由是怕耽誤孩子的學習,但等到孫艷慧見到孩子時才發現,其病情已經發展成為重症抑鬱,對所有治療都充滿排斥,滿心只有「我不想活了」。

一組數據也能側面反映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嚴峻性。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並正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多為14歲-30歲的青少年。這和孫艷慧在門診的統計相一致,僅去年9月到12月,她個人接診的青少年患者就達78例,除抑鬱、焦慮外,不少孩子受困於情緒障礙無法走出。

電視劇《小歡喜》里家境優渥、成績名列前茅的英子很有代表性,不堪重負的她在失眠和情緒低落期整天被埋怨和數落,直到鬧著跳海自殺,爸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此時她已是中度抑鬱。

無獨有偶。蓬萊的小齊(化名)從小就很優秀,習慣了以「第一名」自居,到了高中階段偶然一次沒考好排到級部第十名,他就有點承受不住。先是嫌樓上太吵影響學習,後總疑心同學和朋友說自己壞話,換了居住環境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父母這才意識到孩子心理可能出了問題。找到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兒童精神科專家鞠紅珍時,小齊對自己的描述僅有9個字:「爭第一,做冠軍,坐寶座」,沒能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家長也沒能及早發現問題,小齊最終被確診為輕度精神分裂。

「懂得求助的孩子太少了,只有學會求助才可能走出來。」在孫艷慧看來,作為一名心理醫生幫患者重新審視和找到自己的「 尋根之旅」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幫青少年發聲,讓家長、老師甚或全社會有機會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們的心理困擾。

做好多方關係的潤滑劑

很多人會將青少年面臨的心理問題簡單歸咎於學業壓力或是性格叛逆,但其實不然。在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的專家看來,導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很多,學習壓力大、家庭關係不和諧以及自身抗壓及自我調節能力差等都可能是罪魁禍首。除了幫孩子們找到癥結所在,做好多方關係的潤滑劑也是一名心理醫生的「必修課」。

在智力和聽力無障礙的情況下,一名2歲的孩子始終不會說話,這讓家長急得團團轉。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兒童精神科專家鞠紅珍在診療過程中發現,問題不在孩子身上,而跟父母的陪伴有關。父親早出晚歸工作和孩子的接觸非常少,母親雖專職在家帶娃,但除了吃飯和外出遊玩,每天與孩子的交流不超過10句,長此以往孩子也習慣了「無聲世界」,再也不願意主動開口了。找到癥結後,鞠紅珍和孩子的家長深談了一次,讓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通過後續的溝通和治療,這才避免了孩子病情的加重。

煙台心理康復醫院:以愛為基,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披上「防護衣」 - 天天要聞

鞠紅珍在與小患者互動

「家庭是兒童青少年接觸社會的第一場所,也是認識社會準則和建立行為規範的第一課堂,父母又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中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教養方式均是影響兒童心理、行為的重要因素。」在鞠紅珍看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家庭關係的投射,只有引導家長關注自身和子女心理健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更好地守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除了直陳利弊之外,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的心理醫生引導家長們改變的方式還有很多。每個陪同孩子來心理諮詢科就診的家長都會被邀請看一個治癒系視頻。畫面中,一個女孩雨天躺在地上,恰好趕來的媽媽下車後,二話不說直接躺在女兒身側,兩個人一起躺著淋雨,待孩子起身時媽媽給了女兒一個大大的擁抱。「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這個視頻看哭了大部分家長。

為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孫艷慧在心理諮詢科診室內掛了一面鏡子,遇上習慣性自我否定的孩子,孫艷慧會陪他們一起照鏡子找優點。不論是樣貌還是氣度上的特點,通過鏡子的投射和他人的認可,都會一定程度上幫孩子重拾自信。

更多時候,心理醫生們還需要巧妙地「介入」到家長和學校的關係中,引導家長們幫孩子處理好學習壓力。曾有一名就讀某重點中學的女孩厭學,無論家長怎麼勸導都不肯再去上學,後來到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就診,醫生通過溝通才明白,原來是背課文背不下來被老師罰站傷了面子,這才讓她對學校心生抵觸,而這背後是作業太多和學習壓力過大日積月累的結果。在醫生的建議下,家長終於意識到問題所在,將孩子轉學重新就讀普通中學,這才讓孩子的問題得到了緩解。

「不單要解決當前的問題,還要幫孩子做好後期的規劃,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這群努力為孩子們清除「心靈雜草」的「園丁」們眼中,只要有利於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即使要費更多心思、花再多力氣也是值得的。

構築一道強有力的「社會心防」

在世界精神衛生日到來之際,國家衛生健康委號召各級政府部門、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社區、社會組織等加強合作,共同創造更有利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通過多種途徑的宣傳教育,幫助兒童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提升心理調適能力;協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處理碰到的情緒問題。而在此之前,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就多方著手,努力為青少年們構築一道強有力的社會心理健康防線。

為實現心理健康服務轄區全覆蓋,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指數,由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籌建的煙台市心理衛生服務平台已經開通,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線為轄區居民提供心理測評及重點人群篩查服務。目前平台各類心理測評累計達到13841人次,中學生心理健康專項測評1941人次。

此外,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覆蓋全市各區市的心理援助熱線,提供7×24小時服務,配備專業心理諮詢人員負責市民心理健康與精神衛生諮詢服務。這條心理援助熱線的開通,曾為不少青少年卸下心頭重負,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來。

一天中午,門診部心理援助熱線接聽專家趙樹梅值班時突然接到一名高中生的求助,在電話里男孩反覆念叨「我要自殺,我不活了」。擔心男孩有危險,趙樹梅一面和男孩保持耐心溝通,試圖找到其心結所在,另一面小心翼翼詢問男孩所在地和父母的電話,並隨時準備尋求警方介入。「孩子,生命沒有回程票,你既然找了我,我就要對你負責。」好在趙樹梅的專業和真誠打動了孩子,最終他放棄了輕生的念頭,後在家長的陪伴下來到醫院接受治療。

煙台心理康復醫院:以愛為基,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披上「防護衣」 - 天天要聞

趙樹梅接聽心理援助熱線,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

不僅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在「心理健康教育進校園」活動中,充分發揮心理諮詢、心理測評和心理治療的技術優勢,為本轄區內多所中小學校定期開展心理講座、心理輔導和心理測評,有效提高了在校師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通過校園宣傳欄張貼挂圖、發放宣傳資料、家長與老師即時通訊、群分享電子資料等形式,醫院廣泛開展心理衛生應急知識宣傳,有效增強了學校和家長的聯動,更好地為孩子們的心理健康護航。

無心插柳柳成蔭,「心理健康教育進校園」系列活動成功讓心理醫生們和孩子發生了聯繫,這種特別的「送醫」到身邊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高級心理諮詢師宮翠風就因此挽救了一個孩子的生命。

煙台心理康復醫院:以愛為基,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披上「防護衣」 - 天天要聞

宮翠風在心理健康教育進校園活動中,為孩子們送上「心靈大餐」

一天晚上11點48分,她接到此前講課學校的學生求助,遭遇情感挫折的男孩爬上小區頂樓聲稱「活著沒意思,我要跳樓」。宮翠風緊急對男孩進行心理干預,聊了近一個小時,男孩終於答應回到家中,此時宮翠風沒有掉以輕心繼續幫男孩催眠,直至聽到其均勻的呼吸聲才放下心來。

「人的心靈只能承擔一定數量的痛苦」。從家庭到校園再到社會,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滌清孩子們心靈上的塵埃。不讓年輕的生命承受無法承擔之重,多年來煙台市心理康復醫院始終初心不改,砥礪前行,為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質發展保駕護航。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