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流傳下來的俗語,反應的都是人們的經驗之談。當然,大多數都與過去舊社會相關。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舊社會的種種情況和思想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生搬硬套的理解和一味地遵從,當然不是智慧之舉。
所謂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意思就是我們要領會老祖宗表達這些話的初衷,把這些精神學習並傳承下來,而不要過多的在乎表面的形式。古代流傳一句話:「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從字面意思來看,並不難理解,那麼老祖宗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在過去的社會,是屬於農業社會。民以食為天,而且還基本都是靠天吃飯。如果風調雨順,自然能有一個好的收成,如果遇上了災害天氣,恐怕就要食不果腹,吃不飽也穿不暖了。正因為如此,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農業肯定是佔據主導地位的。而男兒則當之無愧地成為了農村發展的第一生產力。
因此,「人多力量大」,一個家庭中如果男兒比較多,也就相當於勞力多,無疑家庭條件一定要比男兒少的家庭要好很多。就算本來的家境不好,只要生了兒子,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長大之後,又相當於多了一份勞力,慢慢的家境就會好轉起來。
而如果沒有兒子的話,不僅家中缺少了勞力,女兒長大成人出嫁之後,反而還要賠上很多嫁妝,就算是經濟比較好的家庭,因為家中缺少繼承人,也會讓父母感到很孤單,所以「無子富不長」中的富,不僅僅指財產,還有隱性的財富,也即人丁是否興旺的引申含義。
現代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人們早就已經過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協調發展,湧現出了很多新興行業,很多女子反而成為了一個家庭中的骨幹力量。而且隨著交通的便利,就算是遠嫁他方,也依然可以隨時回到父母的身邊,常回家看看,為自己的父母盡孝。
因此,無論是兒子也好,女兒也罷,大家都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勤奮,再加上對機遇的把握,來獲得好的發展的。除了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擁有良好的德行修養。
必須「懂孝知悌」,只要發展得好,就完全可以在孝養父母和接濟兄弟姐妹方面更多的付出,把整個家庭帶向更好的未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又如何會「久貧」,又如何不能「保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