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驕子凱恩斯
1883年,凱恩斯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里,老爸是劍橋大學的教授,老媽是當過劍橋市的市長。小學讀的是伊頓公學,大學讀的是劍橋大學,20幾歲時就當上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後在英國財政部擔任公職,同時,他又是經濟學雜誌的主編和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的會長。看看人家的履歷,生下來就是天之驕子,完美的高富帥,有錢又有學識,妥妥的完美男神。
有意思的是,凱恩斯還是一個企業家,他當了17年保險公司董事長。他每年都會幹一件事,就是在年終時給股東寫一封信,總結公司以及歐洲和英國過去一年裡的經濟情況。
今天我們知道,巴菲特每年也會給股東寫一封《巴菲特給(致)股東的信》,其實這個傳統就是從凱恩斯那裡繼承來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凱恩斯一方面有很多行政和經營企業的閱歷;另外一方面,在理論上又是歐洲經濟學領域的一個領導者。這為他後來創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有著及大的影響。
二、《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創作背景
無巧不成書,冥冥之中或有天意,在凱恩斯出生的那年馬克思剛好去世。凱恩斯的一生並不算太長,他去世於1946年,也就60多年。然而這60多年對於當時的世界而言,卻是讓人百感交集的半個多世紀。
凱恩斯出生時,歐洲的工業革命已經進行了100多年,歐洲已然成為了全球經濟和政治的統治者。人們普遍認為,經過100多年的工業革命,人類已經建立了新的完美政治經濟體制,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黃金時期。然而誰也沒想到,接下來卻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過程中,凱恩斯還見證了他的祖國——英國。從全球的第一大經濟體「日不落帝國」淪落為二流國家,英鎊被美元取代,美國成為了全球經濟的新霸主的過程。
同時,在1929年的時候,世界爆發了一場大蕭條,史稱「1929大蕭條」。在大蕭條後相當長的時間裡,歐美國家經濟陷入到了一個「滯脹」的狀態,失業率非常高。當時像美國、英國等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失業率連續10年都保持在10%以上,美國在1933年失業率一度高達25%,而英國在1930年到1935年的六年時間裡,失業率均在20%以上。可想而知那些落後國家的狀況有多糟糕,人民的生活有多困難。
美國1930—1945失業率走勢
在這種環境下,當時的西方世界開始迷茫,找不大方向,不知道該怎麼辦。人們開始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推導資本主義覆滅的時刻就快到來,恐慌蔓延著當時的整個西方世界。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在1936年應運而生。所以你看,凱恩斯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卻經歷了歷史中最動蕩的時期,而他的理論正是對這些變化的描述和應對。
三、凱恩斯最大的理論貢獻
凱恩斯第一次提出了宏觀經濟管理總供給和總需求的二元論,並將其運用到了國民經濟上。這是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最大理論貢獻。
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研究的理論起點是他認為市場經濟是一種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通俗的講就是,市場經濟最理想的狀態是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達到一個平衡,但事實是,長期來看,市場經濟很難達到供需均衡,它總是存在著大量勞動力處於失業的狀態。
這樣的話,在市場經濟中是供給決定需求呢?還是需求決定供給呢?凱恩斯進而認為,供給不能創造需求,供給是由需求的迭代優化進而發生變化的。
所以我們經常聽過一句話,生產消費者需要的,而不是生產我們認為消費者需要的。可以看,現在我國提出的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產業轉型其實對應的就是供給部分,也就是在企業生產的部分;消費升級對應的就是需求的部分。
那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誰決定誰呢?按照凱恩斯的理論,就是產業升型本身並不能夠產生需求,所以可以看到,在中國產業升級的道路上,不管是製造業、服務業還是金融業等等行業,發生的所有轉型升級,都是由於需求端消費升級決定的。
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強烈,對產品開始從物美價廉升級到對產品的更高要求,包括質量,品牌、理念等等,正是這種改變,在倒推著供給端的升級。所以,作為企業而言,你必須要能夠生產出符合消費升的產品,才有可能實現利潤。這就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係,即供給是由需求決定的。
在經歷了1929大蕭條後,凱恩斯認為,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是不能引導經濟恢復到充分就業的自我矯正機制的,從而導致一個國家長期處高失業的痛苦境況。那有沒有可能不用通過馬克思所說的暴力革命的方式就能決絕這種狀況呢?凱恩斯認為是有的。
從這點可以看出,凱恩斯並不崇尚暴力革命,這或許跟他生活在較好的環境有關,因為一旦爆發暴力革命的話,他的這種優越的生活可能會失去。
所以,為了避免暴力革命,凱恩斯認為,可以通過調節財政和貨幣政策,人為干預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已達到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進而降低失業率,使市場經濟恢復到穩定的狀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凱恩斯未出現以前,一個國家陷入蕭條,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時候,解決方法就是,無為而治,不干預,讓市場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然後我們就看到了市場自我調節失靈的後果,也就是1929的大蕭條,以及世界大戰。
到凱恩斯出現以後,當一個國家市場自我調節失靈出現蕭條,企業家們已經不敢在投入生產的時候。國家應該出來干預,通過國家投資的方式,來激活市場活力,補齊市場自我調節失靈的短板。
這就是凱恩斯在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他不否認「看不見的手」的存在,但同時他認為,當市場失靈之後,國家必須要採取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來調節市場的供需關係,才能使國民經濟迅速地恢復到它正常的狀態。也就是國家干預經濟。所以凱恩斯的理論,某種意義上又被稱為「國家干預主義」。
當時,凱恩斯提出這樣的理論後,遭到很多原教旨人士的抨擊,認為凱恩斯是亞當·斯密的叛徒,因為凱恩斯沒有遵循亞當斯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理論,摒棄了市場的自我矯正機制。後來的半個多世紀里,全球宏觀經濟理論都是在對凱恩斯理論的分歧和討論。
後來,證明了凱恩斯理論的可行性的,並不是他的祖國——英國。而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1929年,美國在經歷了那場大蕭條以後。到1933年羅斯福擔任美國總統,他實施了一場改變美國命運的新政,史稱「羅斯福新政」。這它背後的理論支撐就是凱恩斯提出的國家干預經濟。
在新政時期,羅斯福為首的美國政府做了哪些干預呢?
興修了18萬個工程項目,其中包括1000座飛機場,12000個運動場,800多個校舍和醫院等公共設施。當這些政府投資的項目開始實施的時候,羅斯福要解決美國最大的問題,就業問題,所以新政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叫「以工代賑」。就是說,我救濟你,但是我不能給你錢,我給你什麼呢,我給你個工作的機會。
為此,當時還專門成立了兩個重要的政府機構,一個叫「工程興辦署」,一個叫「全國青年總署」,這兩個機構加在一起,在短短四年時間裡,一共僱傭了2300多萬人,佔到了全美國勞動力人口的一半左右。
換而言之,當時美國一半的勞動力的就業機會,都是通過政府投資來提供的。隨著羅斯福新政的成功,美國經濟得以快速的復甦。隨後,凱恩斯和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時名聲大噪。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凱恩斯理論的正確性。
最後,我們回到現代社會,在全世界範圍內,所有的國家治理,無論是中國、歐洲、日本或者美國已經不存在一個原教旨的市場主義。用中國古代的話講,就是無為而治,市場自我調節。沒有一個國家敢說,在市場出現危機的時候,國家不出來干預。而同樣的,完全的國家干預經濟也不存在,就像以前的蘇聯和中國實施的計劃經濟體制一樣,把市場全部摒棄。所以,現代國家治理,更多的是凱恩斯主義,也就是將「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融合在一起的國家治理體制。
凱恩斯的一生可以說是動蕩而傳奇,在他的後半生可謂是辛勞致疾。他一生都在為世界問題而操勞。在他去世後,在他的墓碑上刻了一行他自己寫給自己的墓志銘:「不用為我悲哀,朋友,千萬不要為我哭泣,因為往後我將永遠不必再辛勞,天堂里將響徹讚美詩與甜美的音樂,而我甚至也不再去歌唱了!」
以上便是篇全部內容,如果覺得對您有幫助,別忘了添加關注,並且歡迎評論區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