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域位於我國南方,水資源相對比較豐沛,但是今年特別反常。據氣象預測,長江流域旱情可能持續發展。
鄱陽湖變「大草原」,洞庭湖小魚晒成了小魚乾——日前,「兩湖」提前80天進入枯水期的消息引發網路熱議,短短兩個月時間「兩湖」湖面縮水四分之三,不僅如此,整個長江中下游也出現了60年不遇的盛夏枯水現象。
8月17日水利部召開長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糧豐收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7月以來,長江流域大部持續高溫少雨,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四點五成;長江及洞庭湖、鄱陽湖水系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二~八成;當前,長江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創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長江流域旱情發展迅速,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積1232萬畝,83萬人、16萬頭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響。
長江日報記者綜合水利部17日發布的信息:長江流域降水60年來最少;長江上游來水72年來最少;洞庭湖水位8月4日低於枯水位,這是自1971年以來最早的;鄱陽湖8月6日出現枯水位,這是該湖泊自1951年以來出現最早的枯水位。
武漢大學珞珈講座教授、中國水利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陳進分析,歷史上,長江夏枯現象也出現過,如1978年、2006年都出現過今年這種情況。長江流域出現夏秋連旱概率最大,嚴重乾旱周期大約20年左右一次。今年比較特殊的是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加重了乾旱的影響,這種情況罕見。以下為長江日報記者對話陳進——
氣候原因是影響長江流域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
陳進,武漢大學珞珈講座教授,目前兼任中國水資源戰略研究會理事、中國水利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政府諮詢委員等職。
記者:今年,影響長江流域的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是氣候原因還是環境變化?
陳進:影響長江流域的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顯然是氣候原因。長江流域乾旱具有周期性特點,根據15世紀到20世紀500多年的歷史資料統計,長江流域發生重旱以上事件平均7~8年一次,其中中下游地區發生極旱頻率大於上游,大約23~27年一次,而上游大約65年一次。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發生重旱及極旱的年份分別為1959年、1978年、2006年和2011年。從發生時間看,最常見是夏秋連旱,其次是春夏連旱。長江流域傳統的乾旱缺水地區主要在四川盆地、滇中地區、黔中地區、湖南衡邵地區、江西贛南地區、漢江唐白河地區和湖北鄂北崗地等。
今年乾旱成因主要是受周期性的拉尼娜現象影響,地球北半球入夏以來,大氣環流異常,歐亞大陸大範圍出現高溫少雨,長江流域梅雨期短,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控制在長江上游川東、重慶到中下游地區,深入陸地颱風少等綜合因素造成。
長江武漢段水位創有水文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記者許魏巍 攝
記者:8月17日水利部召開長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糧豐收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長江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創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這句話如何理解?
陳進:「長江幹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創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可以理解為自有實測資料以來,長江及兩湖地區水文站點建立有先後,最早是漢口站,1865年建立,其他站點都晚。洞庭湖、鄱陽湖有實測資料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估計只有60~70年以來的。還有一個詞「同期」是指歷史上的8月17日,不代表其他日期。以後可能更枯,後期如果有較大降雨過程,水位也可能上漲,所以,歷史同期如果指某日,問題並不嚴重,如果指某月或者整個汛期平均水位歷史最低,問題才是嚴重。
沱沱河是長江源頭的中支源流,蒙語意為「紅河」。特派記者何曉剛 攝
冰川融化在短時間內不會影響長江來水
記者:就在上月,長江日報記者跟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考隊探訪長江源時發現不少冰川有加速融化的跡象,如姜根迪如冰川、崗加曲巴冰川等,冰川退縮對長江上游的來水有沒有影響?冰川的消融短期或者長期的影響分別是怎麼樣的?
陳進:這個問題是事實。我曾10多次到青藏高原及三江源,目睹冰川退縮現象,這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但長江源來水僅占長江地表水的1.4%,冰川融化在短時間內不會影響長江來水,只是長江源存儲的固態水(冰川、凍土和長年雪蓋)減少了,長期來說,對於我國氣候、水文和生態環境會有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我國積极參与全球氣候談判,提出我國的「雙碳」目標,並積極推行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戰略的原因。
8月21日,武昌江灘護坡見底。 記者何曉剛 攝
記者:長江流域盛夏枯水對流域地下水有沒有影響?尤其對人畜飲水以及農業灌溉有沒有威脅?
陳進:短時間內,長江流域盛夏枯水對流域地下水不會產生明顯影響,何況長江流域人類生產生活用水的97%以上都是用的江湖中的地表水和水庫中的水。長江流域幾乎沒有用地下水灌溉,少數農村地區使用地下水。在嚴重乾旱區,可能會影響人畜飲用水困難,這些地區在有效利用大中型水利工程基礎上,可以發揮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壩、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通過打水井、淘山泉、建移動抽水設施,解決偏遠地區用水問題。
記者:過去鄱陽湖、洞庭湖水位大幅下降往往在冬季,而今年卻是在盛夏,為何形成今天這個局面?主要原因是什麼?
陳進:主要原因是入夏以來,長江及鄱陽湖、洞庭湖流域降雨量較常年顯著減少。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和水利部統計:7月份以來到8月15日,長江流域降雨量較常年偏少四成,江河來水也偏少兩到八成,不僅鄱陽湖和洞庭湖出現類似枯季水位,長江幹流主要水文站水位都比常年偏低很多。鄱陽湖地勢高於長江,鄱陽湖流域的五河(贛、撫、信、饒、修)來水一般佔到鄱陽湖入流的85%,五河來水大幅減少,加上長江水位也偏低,所以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洞庭湖來水包括四水(湘、資、沅、澧)和長江荊南三口等7河,這些河流來水也佔到洞庭湖的80%以上,這些河流來水都偏少,所以,洞庭湖繼鄱陽湖後也進入枯季水位。
如果出現夏秋冬連旱可能會出現嚴重旱災
記者:長江沿線有包括三峽大壩、葛洲壩在內的大型水利工程,為何今年調節作用有限?長江流域水循環有何特點?
陳進:這個問題存在偏差,葛洲壩沒有調節能力,屬於日調節水庫,沒有能力向下游補水。三峽水庫雖然庫容大,但它是季調節水庫,主要增加枯水期(每年12月~次年5月)長江中下游水量,在汛期(6月~9月)一般在汛限水位(145米)附近運行,主要目的是調蓄洪水。按照調度規則,每年6月10日三峽水庫水位必須下調在145~146米運行,到9~10月才能蓄水,現在三峽水庫在146~147米左右,沒有多少富餘水量增加下泄水量,長江上游幹流大型水庫調節性能也基本一樣,在汛期主要預留防洪庫容,也沒有太多庫容向下游補水,但即使這樣,長江上游水庫群仍然在發揮潛力,向中下游補水抗旱。
長江流域水循環特點是水熱同步,一般夏季暴雨和洪水多,枯季降雨沙和徑流少,這時期上游水庫群可以持續增加下泄流量,向下游補水。今年屬於典型乾旱年,氣候異常,夏季梅雨期短,到目前也沒有颱風深入內地,所以出現夏枯現象。
8月21日,武漢南岸嘴公園露出大片沙灘。記者何曉剛 攝
記者:對於長江及沿線湖泊水安全和江湖保護而言,目前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陳進:乾旱分為氣象乾旱、水文乾旱、農業乾旱和經濟社會幹旱。氣象乾旱指一個流域或者地區降水比常年平均顯著減少,且持續一段時間, 使土壤水分不足、陸地植被水分平衡遭到破壞的氣象現象。水文乾旱指由於降雨量持續減少,河道流量的減少,湖泊或水庫容積減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的現象。農業乾旱是由於降水量和灌溉系統滿足不了農作物成長需要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現象。經濟社會幹旱指由於氣候和水文乾旱持續影響,河湖庫水位下降,甚至乾涸,水利工程取水和供水保證率破壞,工業用水和城鎮居民用水出現困難,造成經濟社會較大損失的現象。一般是先出現氣象乾旱,然後水文乾旱,再出現農業乾旱,最後才會出現經濟社會幹旱。
目前長江流域乾旱還處於氣象乾旱和水文乾旱狀態,局部地方出現農業乾旱,絕大部分河流和水庫還是有水,水庫、泵站和灌溉等水利工程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抗旱作用,所以目前城鎮居民用水和工業用水還是有保障的,大多數農田灌溉用水也是有保障的。如果幹旱繼續發展,可能需要開展節水等用水需求管理,限制高耗水用水戶用水等措施。
記者:由夏看冬,是不是意味著今年冬天長江中下游包括「兩湖」缺水已成定局?
陳進:目前還很難說。如果後面有颱風或者秋汛出現,乾旱就會大為緩解,也不會影響汛後水庫蓄水,今冬用水就不會出現問題;如果出現夏秋冬連旱,才會出現嚴重旱災。
(長江日報記者楊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