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陷》是一部災難喜劇電影,由《摩天樓》金志勛導演,車勝元、金成鈞、李光洙、南多凜主演。
講述一幢大樓陷入地下約250米深處,新搬來的朴科長與前來溫居的同事們,以及一對鄰居父子被困一處,在極限的生存環境下展開自救的故事。
災難與喜劇結合的類型,讓我想起2019年曹政奭、林允兒主演的電影《極限逃生》。
這類電影比起描繪驚險刺激的宏大災難場面,更重視娛樂性,但又比純粹的「爆米花電影」多了一些對現實的隱喻。
有趣的一點是,《極限逃生》的主角是被困高樓,《地陷》主角則陷入地底,他們都為了得到救援而「向上」求索。
片中朴科長花了11年才有了自己的房子,在新居和同事遙望著遠處買不起的公寓大樓,感嘆著韓國房價的飛漲,一套公寓在半年工夫就漲了兩億韓元···
而朴科長住的樓,連地板傾斜、牆壁裂縫報修都害怕房價會因此下跌。
只可惜沒有深入,只是作為談資一帶而過了,後面也沒有再出現。
在我看來《地陷》是一部不乏亮點,但整體稍顯可惜的作品。前30分鐘鋪墊較長,30分鐘後才地陷,進入正題,未免太慢了些。
影片中段的自救過程雖然有趣,喜劇效果強,可算演員本身自帶,而不是電影塑造的。
比如,runningman李光洙深入人心的「咣手」「帕布」人設和表演;車嬸即使人在250米地下,也努力生火、搞三時三餐。
這些可能都還不算什麼,好笑就行了,最被詬病一點恐怕就是結局突然出現的黃色「潛水艇」了。突然出現的奇蹟般的道具,又奇蹟地將所有人飛速帶離被淹沒的水洞。
除了奇蹟,就沒辦法圓這個黃色大桶的設計了。
看到它奇蹟地飛速上升、出落水面的那一刻,我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心情也變得有些奇怪,難道是在隱喻「潛水鐘」嗎?
如果看過一部韓國紀錄片《潛水鐘》的話···
《潛水鐘》記錄了在世越號沉沒時,試圖使用潛水鐘這一裝備,潛入水下救援學生的民間組織被阻礙的過程。
實際的潛水鐘外形(下圖)跟《地陷》中的道具也有幾分相似,顏色則一模一樣。
紀錄片中詳細地解釋了要如何運用潛水鐘救人:
「通過潛水鐘下去,船內肯定還有氣囊,因為這條船很大,立刻用潛水鐘下去,直接接往氣囊的部分,直接拿下,還有可以救人的希望,至於到底有沒有希望,總得確認過才知道,這才是記者該做的吧。」
然而潛水鐘還沒投入救援工作,就遭到了海警的百般阻止。
一波三折後終於協調好,剛剛入水就發現了問題,拉上來一看,設備有被割開的痕迹。所有記者立馬報道了潛水鐘救援失敗的新聞。
修繕好設備,第二次入水已經是凌晨3點多,終於順利地潛入到船體附近,但因為海警綁了太多用來標記的繩子,纏在一起,又遇到海警的船撞上潛水鐘作業的船······
即使潛水鐘被證實潛水作業時間最長,但最終潛水鐘還是被迫撤離,以救援失敗告終。
現實中的潛水鐘在世越號的救援行動中虛無地失敗了,電影中簡陋的黃色大桶卻成功地將人救出,也許是個關於奇蹟的美好願望吧。
如果當時潛水鐘沒有經歷重重阻礙,按照預想成功接入船體的話,或許也能像電影里這樣,從深不可測的水底成功拯救數名學生呢?
也許可以從這一點,重新審視《地陷》的價值。其實,有關世越號的隱喻在電影/音樂作品中常常出現:
如《極限逃生》里曹政奭、林允兒在天台上用身體擺出箭頭的姿勢,直升機先救被困學生們的情節。
2019年的電影《生日》,全度妍、薛景求主演,就以世越號罹難者家屬的身份展開,描繪失去了兒子的家庭艱難地重建生活的故事。
Red Velvet 的音樂MV《7月7日》則以奇異畫風配抒情的風格,以被困船內學生視角,紀念了隨世越號沉入海里的靈魂。
打動人的藝術作品,總是脫離不了現實,即使殘酷的現實已是定局,我們也總是可以一次又一次,從藝術的世界裡接近現實。
(公眾號:霧風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