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大蓋」的有力繼承者—二戰日本有坂「九九式步槍」

日本99式步槍(又稱九九式步槍),乃是二戰期間日本陸軍的核心制式步槍之一。其研發工作起始於20世紀30年代,主要目的在於解決三八式步槍因6.5mm口徑而導致的威力不足難題。

侵華戰爭期間,日軍察覺到6.5mm子彈的殺傷力相對薄弱,特別是在遠距離射擊時,其穿透力欠佳,對於掩體後的目標破壞效果也不盡人意。鑒於此,1932年,日本陸軍技術本部專門開發出7.7×58mm子彈,該子彈最初應用於九二式重機槍。到了1939年,日本方面以神武紀年「2599年」為這款新步槍命名並完成定型,即99式步槍。這款步槍被定位為替代三八式步槍的新一代制式武器,主要應用於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可謂是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頗具實力的繼承者。


99式步槍延續了三八式步槍經典的旋轉後拉槍機設計,同時採用直式拉機柄,並借鑒英國李 - 恩菲爾德步槍的閉鎖系統,融合多方設計之長。其槍機閉鎖突筍與安全排氣孔的設計獨具匠心,一旦出現異常高壓燃氣,安全排氣孔能迅速將其排出,顯著提升了槍支使用時的安全性。機匣上方配備的防塵蓋,可伴隨槍機同步移動,有效阻擋沙塵侵入,保障槍膛內部環境的潔凈,進而維持槍支性能的穩定。





早期的99式步槍配備可摺疊的鋼絲單腳架,在遠距離射擊場景下,這個單腳架能夠輔助射手穩定槍支,提高射擊精準度。不過,隨著戰爭進程的推進,出於成本控制的考量,後期型號簡化設計,取消了這一單腳架。


該步槍全槍長1258毫米,重約4.1千克,採用5發內置彈倉供彈,也支持橋夾裝填方式。起初生產的長步槍因長度過長,步兵攜帶極為不便,因此逐漸被短步槍替代。



99式短步槍全槍長1130毫米,槍管長657毫米,重量約3.7千克,通過縮短槍管與槍托,極大地方便了步兵攜帶。儘管如此,它仍比四四式馬槍長,最終成為日軍的主力型號,但產量僅有3.8萬支。隨著戰事的發展,日軍基於99式步槍又研製出二式傘兵步槍與狙擊槍等衍生型號。






到了戰爭後期,由於材料短缺,部分99式步槍型號不得不取消防塵蓋、單腳架等部件。雖然槍支尺寸未變,但重量可能稍有減輕。

99式步槍在二戰期間,主要被部署於太平洋戰場,相對而言,在中國戰場上較為少見。就射擊精度方面,它與同時代的毛瑟98K以及李 - 恩菲爾德步槍處於相當水平。然而,隨著戰爭推進,後期生產的簡化版本,其性能出現了較為顯著的下降。






倘若將99式步槍與美軍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作比較,不難發現,99式作為栓動步槍,在火力持續性上存在明顯不足。不過,早期型號的99式步槍也具備自身優勢,其結構較為簡單,可靠性相對較高。



誠然 ,99式步槍堪稱日本二戰時期軍工領域的經典代表作之一。在設計層面,它巧妙地實現了火力與可靠性之間的平衡,展現出較高的工藝水準。然而,隨著戰爭後期局勢的變化,資源的匱乏以及戰事的緊迫,導致該步槍的生產逐漸走向粗製濫造,進而嚴重削弱了其在實戰中的效能。

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99式步槍不僅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工具,見證了那段殘酷的歷史,同時也如同一面鏡子,深刻反映出戰時工業在複雜局勢下從發展到衰落的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