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可以說和我國有很多相同點,例如同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同是人口基數較大的發展中國家,曾經也遭受過西方列強的侵略,按照感同身受的層面來說,在經濟與科技為主要競爭的當下,印度本應該與我國站在同一陣營,沒想到是走向了對立面。
尤其是在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企圖對中國實施制裁和壓力時,印度竟然選擇支持美日等國家,尤其是其總理莫迪,竟然錯誤採用了軍事冒險主義的做法,對巴基斯坦採取了軍事行動,不曾想在中途卻出現了意外。
原本印度自以為胸有成竹的空中襲擊計劃,竟然被巴基斯坦盡數攔截,不但沒有達到預料中的效果,反而因為誤傷了平民而引發了國際輿論的壓力,這也給中國提了個醒,想要通過直接的武力措施來解決邊境問題的做法並不可取。
持續升溫的衝突與矛盾
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衝突與較量是從5月7日凌晨開始,具體起因或許是印度早已和美國,日本等站在同一陣營,而巴基斯坦又是當下俄烏衝突之中俄羅斯一方的密切合作夥伴,曾經對俄羅斯支援了各種精銳部隊以及彈藥。
所以印度方面其實從很早開始就已經叫囂無比,號稱要對巴基斯坦採取軍事行動,只不過是歡呼聲很高,實際行動卻很少。
近期印度軍方對巴基斯坦境內及其克什米爾地區多處目標再度採取所謂的軍事行動,相比於2019年兩國之間發生的衝突,印度此次對巴基斯坦所進行的打擊,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力度上都有很大提升,雙方之間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更大。
中國方面也表示,對目前的事態發展十分擔憂,尤其是從雙方的決心來看,這場衝突或許並不是那麼容易解。
但後續巴基斯坦方面給出的聲明卻表明,早在印度對巴採取軍事措施的當天,後者就已經及時進行了還擊,不僅擊落了印度方面的5架戰機,還摧毀了印度一座軍事指揮部。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雖然此次印度派出的是法國製造的陣風戰機,也號稱進入了巴基斯坦的領土縱深,只不過實際性的戰果有限,畢竟我國作為巴基斯坦的密切合作夥伴,少不了軍事和國防力量上的往來。
尤其是在印度襲擊巴基斯坦的第一時間,後者就能及時予以還擊,這表明巴基斯坦在此前已經有所準備,也就是說印度此舉並不能有效壓制巴基斯坦,反而充分暴露了印度在情報方面的缺陷。
更加令印度陷入困境的是,這次目的為制裁巴基斯坦的轟炸,實際上還傷到了許多平民,所以引起了國際輿論對印度的聲討,也激化了國際社會衝突與對立的升級。
此次爆發的有限衝突已經是外界對印度與巴基斯坦危機局面的普遍估計,但沒想到持續時間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雙方的交火依然在持續。
並且巴基斯坦在5月8日給出聲明,由於印度的無人機已經有25架進入了巴基斯坦境內,所以巴方軍機擊落後一直保持高度戒備狀態。
隨後巴基斯坦方面就開始了對印度的多輪軍事反擊,除了對空中力量進行集中打擊之外,多個哨所也被巴基斯坦摧毀。
衝突背後的莫迪政府
其實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衝突很早就有了預兆,早在4月22日起,印度所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就發生了恐怖襲擊,造成了至少25人死亡,並且印度政府懷疑與巴基斯坦有關。
印度政府在沒有任何實質性證據的情況之下,除了巴基斯坦的外交人員,停止了對巴基斯坦的簽證發放,20多個國家展現出一種非常強勢的態度,要求它們就這次恐怖襲擊事件進行表態,同時在外交上加緊了對巴基斯坦的抨擊。
這就是新一屆莫迪政府外交策略的新特點,印度對巴基斯坦的無端指責也體現了印度新政府的工作方向,主要是借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趁機深化與西方國家的合作,從而實現對東亞與西亞國家之間的推動,鞏固印度本身在南亞以及印度洋的領導地位。
尤其是莫迪政府進入第三任期後,多個特點開始出現,例如在具體走向上,印度政府實際上在全面向美國靠攏。
2020年加勒萬河衝突事件爆發之後,印度就已經開始奉行依靠美國制約中國的政策,後續更是對美國進行了軍事訪問,明確表示願意和美國建立一個親密的合作夥伴關係,隨後還發表了聯合聲明,而這所謂的合作也是以軍事防務為主。
美國的這一步棋最終走到了讓印度降低對俄羅斯的軍事依賴,目的已經昭然若揭。
很快,美國國防部長就在新加坡舉行的對話上表示,美國與印度擁有共同的價值觀,雙方正在共同推進戰鬥機發動機,裝甲車製造等多方面合作,隨後又涉及了多個關鍵領域,11月美國還和印度舉行了聯合軍演,兩國部隊的相互操作性穩固提升。
也就是說,當前的印度其實早已經成為美國的爪牙和忠實支持者,特朗普再度上台之後,印度又開始主動獻殷勤,找上門去尋找多邊合作機會,然而依靠美國只是莫迪政府的外交策略之一。
另外還有「東向政策」,主要是指加強與東亞國家之間的合作,菲律賓就是其中之一,印度之所以選擇這個與我國在南海問題上有普遍爭端的國家進行合作,一方面是為了示好美國,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制約中國。
畢竟雙方已經以售賣武器和軍艦出訪等多種方式推動了防務合作,而目前的菲律賓恰好在配合美國建設港口,企圖限制我國海軍在太平洋的行動能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印度對巴基斯坦採取軍事行動也在情理之中。
只不過莫迪政府低估了巴基斯坦的能力,不僅如此,還因為一項錯誤的舉動而引發了國際輿論的集體針對以及中國的警示,那就是水資源的無理由切斷。
印巴用水問題與中國的戒備
印度河幹流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西部,主要流經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4個國家,這條支流眾多的河流對巴基斯坦而言十分重要,印度選擇從這裡下手。
要知道,印度河是巴基斯坦境內的主要河流,近八成以上的農業用水,60%的飲用水以及全國30%的發電量都要依靠印度河來完成。
儘管雙方早在1960年就簽訂了使用條約和權益劃分,但印度卻在今年4月24日單方面宣布暫停合約,甚至高調宣布不會再給巴基斯坦一滴水,這件事情引起了巨大的風波。
因為巴基斯坦在印度河流域已經建造了許多調水工程,主要是根據原本的條約規定和本國的使用需要,將河流西部的水調到東部,來解決巴基斯坦在此處大量的耕地用水。
這堪稱是當今世界上調水量最大的工程,渠道總長多達622km,包括400座主要建築物,消耗長達17年的時間才得以落成,如今印度選擇從本國截流,直接切斷了巴基斯坦的用水來源,這一做法太過激進,因為此舉不僅影響到了巴基斯坦,還波及了許多周邊國家。
要知道印度河所流經的不僅是印巴雙方,還有中國和阿富汗地區,而這兩個國家的水源又關乎到許多周邊地區的國家用水,所以印度此舉無疑是將自己放在了風口浪尖,再加上後來誤傷平民的事件,直接引起了輿論的口誅筆伐。
許多國家都反對印度莫迪政府這種軍事冒進而又無比偏向美國的外交策略。
這也給了中國一個重要的提醒,激進的莫迪政府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但可以清楚,其對美國的依靠和傾向是無比肯定的,尤其是從目前的表現來看,印度和美國之間的密切關係已經不可分割。
而當下中國和美國正處於激烈的競爭狀態,無論是台海地區的干涉,還是後來爆發的關稅與貿易戰,這都是中美大國之間的較量,並且衝突至今依然在持續。
也就是說,印度成為中國與美國競爭之間的一個不確定因素,而莫迪政府不顧一切進行資源制裁以及惡化衝突的行為已經讓印度陷入孤立狀態,看似是取得了主動權,實際是讓自己騎虎難下,進退兩難。
這也提醒中國在處理某些可能涉及軍事的問題時,應該考慮清楚,應該考慮清楚再行動,避免因為軍事冒進而引發一些出乎意料的結果,如果像莫迪政府這般,激化國內矛盾的同時又引發了國際輿論的不滿,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得不償失。
所以對於印度來說,自身實力的強硬才是最重要的,一味依靠美國甚至將軍事行動的希望寄託於此,這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最終的結果只能由自己買單。
參考文獻
[1]程是頡,白元,孫柏炎.印巴衝突持續,互稱擊落對方無人機[N].環球時報,2025-05-09(002).
[2]尤銘.印巴又起干戈:能否止於「有限衝突」[N].光明日報,2025-05-09(012).
[3]王新春.印巴衝突驟然升級,未來48小時或決定局勢走向[N].文匯報,2025-05-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