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軍長劉玉章為何形象蛻變成為光頭?台兒庄戰役當中他太疏忽了

1945年抗戰結束之後,黃埔四期的劉玉章被任命為第五十二軍的中將軍長,而他也因為一個綽號而被人熟知,那就是「光頭軍長」,劉玉章是西北人,身形高大,再加上他留著光頭而且治軍嚴厲,對待下屬常常以嚴苛而著稱,因此劉玉章給人彪悍勇猛的印象。

劉玉章,中-圖片來自於網路

而抗戰伊始,劉玉章也是一頭黑髮,他之所以被稱為「光頭軍長」,並不是因為他刻意留的髮型,而是在1938年的台兒庄戰役當中因為一時疏忽成為了一名光頭指揮官(劉玉章時任第五十二軍第2師上校團長)。

劉玉章也因為性格、戰術以及形象上的三個特點相結合,最終成為了一名光頭指揮官,那麼這個過程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被稱為光頭軍長的劉玉章在抗戰期間的一些有趣的事兒。

(原創不易,歡迎各位發財的小手點點贊和關注呀,蟹蟹)

台兒庄戰役,劉玉章還是關麟征麾下的一名團長,但他卻打仗不要命,經常用刺刀和日軍硬碰硬!

1937年盧溝橋事變引發全面抗戰後,日軍憑藉其精良的機械化部隊如疾風驟雨般席捲過來,日軍所到之處國民黨軍卻遲遲不能阻擋,城池相繼陷落,華北、華東等廣袤大地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下。

南京淪陷的消息傳來後,更是令大家心頭蒙上一層陰影。

得意忘形的日軍並未就此止步,他們妄圖通過南北對進的戰略,徹底打通津浦鐵路線,攫取徐州這一兵家必爭之地。

在他們狂妄的戰略藍圖中,佔領徐州後便可長驅直入武漢,實現其"三月亡華"的荒謬夢想。

彼時的中國戰場,瀰漫著難以驅散的情緒,彷彿一層厚重的霧霾,讓人一時半會兒喘不過氣來。

雪上加霜的是,山東戰場因軍閥韓復榘的消極避戰而險象環生。

這位手握十萬精兵的軍閥,為保全自身實力,竟在未經一槍一彈之前便棄守濟南、泰安戰略要地

此舉無異於向日寇敞開了津浦線北段的大門,使得日軍磯谷廉介率領的第十師團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兵鋒直指徐州東北屏障台兒庄。

正當危亡之際,李宗仁臨危受命,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然而等待他的,是一盤散沙般的爛攤子。

戰區內部隊派系紛雜,桂系、中央軍、西北軍、川軍等勢力相互爭奪,指揮協調難上加難。

這些軍隊不僅裝備迥異,戰術風格更是南轅北轍,要讓他們步調一致地對日軍作戰顯然難度不小。

台兒庄位於蘇魯交界,因地處大運河津浦鐵路的交匯點,其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日軍若能佔領此地,不僅可切斷東西走向的隴海線,更能與南線日軍形成對徐州的合圍之勢。

李宗仁深諳軍事之道,他清楚地認識到,唯有在台兒庄打一場硬仗遲滯日軍,才能扭轉抗戰初期節節敗退的頹勢...

面對日軍南北鉗形攻勢的嚴峻形勢,李宗仁獨闢蹊徑,採取"南頂北攻"的非常之策。

南線部署以桂系第21集團軍死守淮河天然屏障,全力阻滯日軍第13師團的北上。

而北線則別出心裁,以"雜牌軍"為誘餌,引敵深入台兒庄這個精心設計的"口袋陣",再以中央軍精銳部隊完成合圍攻勢。

李宗仁之所以要阻敵於台兒庄進行決戰,他不但兼顧了「雜牌軍」的戰力,也因為他擁有湯恩伯和關麟征這樣的中央軍主力的指揮權。

李宗仁早已將台兒庄預設為主戰場,安排孫連仲統率的第二集團軍西北軍擔任守城主力。

與此同時,李宗仁暗中調動湯恩伯統領的第20軍團,包括第52、85、75三個主力軍,悄然隱蔽於嶧縣崇山峻岭之中,靜待時機成熟,一旦日軍攻城疲憊之際,便從側翼發起雷霆萬鈞的致命一擊,如猛虎下山般將敵人一舉殲滅!

就在這支伏兵之中,有一位名叫劉玉章的上校團長,尚未預料到自己將在這場關乎決戰的戰役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台兒庄大戰,關麟征的52軍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劉玉章的戰術簡單直接!

李宗仁這一精妙部署的關鍵,在於把握"時間差"這一因素。

孫連仲的西北軍必須堅守台兒庄至少一周時間,為湯恩伯軍團完成隱蔽迂迴爭取充足準備。

為確保守軍死戰不退,李宗仁甚至下令炸毀了運河上的浮橋,徹底切斷西北軍的退路,迫使他們背水一戰,在絕境中爆發出了戰鬥力。

戰役初期的態勢發展頗為關鍵,張自忠率部英勇馳援臨沂,與龐炳勛部隊齊心協力,成功擊潰了日軍第五師團坂本支隊。

這場合圍戰不僅解除了台兒庄側翼的潛在威脅,更是迫使坂本支隊放棄了對瀨谷支隊的救援計劃,為後續圍殲戰創造了難得的戰機。

在滕縣戰場,川軍王銘章部以全軍覆沒的悲壯代價,硬生生阻滯日軍三天三夜,用犧牲了5000多人的沉重代價換取了戰略主動權,為台兒庄決戰贏得了時間。

隨後,狂妄的日軍調集飛機、坦克等現代化武器,向台兒庄發起了全面總攻。

守軍第31師與來犯之敵展開了慘烈的逐屋爭奪戰,一磚一瓦都寸步不讓。

白天被日軍攻佔的陣地,常在當晚被守軍奪回。

戰火紛飛中,城內三分之二的建築化為瓦礫廢墟,硝煙瀰漫,哀鴻遍野,但西北軍將士依然咬緊牙關,始終未讓日軍完全控制整個城區。

到了3日,台兒庄守軍已所剩無幾,僅余千餘疲憊不堪的戰士苦苦支撐。

此時,李宗仁果斷下達命令,嚴令湯恩伯出擊反攻。

時機已至,中央軍嫡系,關麟征統帥的第52軍終於揭開了反擊的序幕!

劉玉章時任第二師第七團的上校團長,接到軍長關麟征的衝鋒令後,毫不猶豫地率領部下投入到與日寇的生死激戰之中!

第52軍隸屬湯恩伯第20軍團,是中央軍作戰序列中的一支勁旅,由黃埔一期生關麟征親自統率,成為這場戰役當中的關鍵機動力量。

52軍下轄鄭洞國的第2師和張耀明的第25師,他們接到緊急調令後,從河南亳縣不舍晝夜地疾速開赴魯南戰場。

18日拂曉,關麟征接到了一道簡潔的命令:"須迅速控制運河防線,全力阻遏敵軍南下,並伺機側擊日寇主力。"

接令後,52軍將士晝夜兼程,風餐露宿,於次日便抵達了前線重鎮韓庄。

彼時的台兒庄東北方向局勢緊張,日軍瀨谷支隊已經突破了滕縣一線防線,兵鋒直指運河地帶。

52軍肩負的重任是切斷日軍退路,與孫連仲集團形成犄角之勢,共同構築一張致命的合圍之網。

黃昏時分,52軍與日軍在台兒庄外圍的郭里集首次交鋒。

第25師75旅不幸遭遇日軍伏擊,傷亡過百,然而這場遭遇戰卻成功牽制了敵軍主力,為後續的反擊行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窗口。

次日拂曉,與日軍有過作戰經驗的關麟征迅速調整了作戰部署,命令第2師堅守運河沿線陣地,而第25師則大膽地向嶧縣方向實施穿插作戰,直搗日軍側翼。

這一出人意料的戰術機動,後來被日軍高級參謀在戰報中評價為"敵人罕見的大膽迂迴行動"。

在52軍的作戰序列中,第2師第4旅第7團團長劉玉章以勇猛善戰著稱。

這位黃埔四期的鐵血軍人,早年曾以指揮大刀隊參加北伐而揚名。

抗戰爆發後,他將西北軍的近戰傳統與中央軍的火力配置相融合,獨創了一套"兩短集火"的實戰戰術。

即"短距離突擊、短時間集火!"

他曾對麾下將士下達一道嚴厲軍令:"作戰時百米之內嚴禁開槍,全團上刺刀,違令者軍法從事!"這一戰術背後,既是他們彈藥匱乏的無奈現實,更是對日軍心理的精準打擊。

劉玉章有著自己的戰術安排:"唯有與日軍拼刺刀才能真正激發出部隊的戰鬥潛能,讓每一名士兵親眼看清鬼子的猙獰面目,從而點燃胸中的怒火!"

劉玉章在古北口初步顯威!

劉玉章出生於陝西關中平原的興平縣庄頭鄉白家空村,是一個充滿黃土氣息的地方。

幼年時他便在私塾中埋頭攻讀四書五經,少年時代又考入了當地頗有名氣的西安敬業中學。

關中厚重的黃土地上成長,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求學,這位陝西漢子的骨子裡逐漸鍛造出一種不同於常人的性格,也為他日後的軍旅生涯奠定了基礎。

1925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當黃埔軍校第四期招生的消息傳到西北大地,年僅22歲的劉玉章毅然決然地告別家鄉南下廣州,成功考入黃埔四期。

在黃埔軍校的訓練場上,他與同為陝西老鄉的胡璉、張靈甫等人成為同窗,共同接受著軍事理論與實戰技能的淬鍊。

1926年的初夏,軍校生涯戛然而止,劉玉章提前告別黃埔校園,揣著一紙代理排長的委任狀,開始投身到烽火連天的北伐戰場。

那個年代,革命的洪流正奔騰向前,劉玉章敢打敢沖的性格很快讓他嶄露頭角。

龍潭一役,是劉玉章軍旅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面對孫傳芳部署的精銳部隊,戰局一度陷入膠著。

當時任連長在槍林彈雨中畏縮不前之際,這個不服輸的陝西漢子眼中閃過一道寒光。

他二話不說,抄起一柄開過刃的大刀,像一頭出籠猛虎般沖入敵陣。

刀鋒所指,寒光凜凜,敵軍紛紛避讓。

當大刀因連續作戰而卷刃賣不了力時,他隨手抽出腰間的刺刀繼續廝殺。

在他的帶領下,戰士們士氣大振,生生在敵軍銅牆鐵壁般的防線上撕開一道口子。

這場戰鬥雖然讓他首次嘗到負傷的滋味,卻也為讓他成為了"敢死隊長"。

戰後,軍中傳聞紛紛,說這位黃埔學子有股子橫衝直撞的莽勁,打起仗來六親不認,連子彈都得給他讓路。

轉眼到了1933年,古北口戰役的硝煙在長城腳下瀰漫開來。

此時已經升任第2師營長的劉玉章,面對日軍板垣師團裝備精良的機械化部隊,絲毫不為所動。

那是一個寒冬,氣溫驟降至零下二十度。

常人在這種天氣里連呼吸都困難,而劉玉章卻帶領部下在冰天雪地中日夜不停地構築防線,很快就建立了一道堅固防線。

戰鬥打響後,劉玉章身先士卒,親臨火線指揮。

就在他調整機槍射擊角度的當口,一顆冷冰冰的子彈貫穿了他的右臂。

厚厚的棉衣很快就被浸透了,但這位鋼鐵漢子連眉頭都沒皺一下,只是簡單包紮後繼續持槍督戰。

在他的目光下,陣地上的每一個戰士都化身為戰鬥堡壘,硬是擋住了日軍三十多次如潮水般洶湧而來的衝鋒!

此役過後,劉玉章打出了一些名氣,被編入了關麟征統率的第52軍,成為這支勁旅中團長。

台兒庄戰役被廢墟掩埋了半小時才醒過來,他的第七團作戰成為了合圍日軍磯谷師團的的關鍵節點,然而一個細微的疏忽卻改變了的「形象」!

1938年,台兒庄戰役如火如荼之際,劉玉章接到一道緊急命令,率部阻擊從臨沂方向大舉迂迴的板垣師團一支先遣部隊。

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日軍不僅有精銳步兵,還有裝甲車輛的掩護配合!

但在戰場上,劉玉章從不知道什麼叫"不可能"。

他果斷率領一支精幹的突擊隊,趁著夜色的掩護,如同捕獵的豹子般悄無聲息地接近敵陣。

此時,日軍還沉浸在前進勢如破竹的得意中,劉玉章親手引爆了事先準備好的集束手榴彈,瞬間便將三輛盔甲森森的坦克化為廢鐵。

爆炸聲剛落,劉玉章一聲令下,全體突擊隊員躍出掩體,揮舞著雪亮的刺刀向日軍發起了白刃衝鋒。

這場慘烈的遭遇戰震驚了日軍指揮部,他們在戰報中地承認:"敵軍如瘋虎撲食,皇軍首次遭遇如此兇悍之敵,士氣為之奪。"

然而,戰場無情,戰火無眼。

在接連不斷的激戰中,劉玉章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有一次,日軍的炮火如雨點般覆蓋了他們的陣地,劉玉章正巡查前沿工事,一枚炮彈在他身旁爆炸,倒塌的圍牆將他整個人掩埋。

當戰士們手忙腳亂地將他從瓦礫中救出時,發現他肋骨已有多處斷裂,呼吸都帶著刺痛劉玉章當即簡單裹了傷,咬著牙繼續指揮戰鬥。

一位親歷這場戰鬥的老兵在多年後的回憶中這樣描述道:"團長負傷後模樣嚇人啊,但他那股子倔勁上來了,依舊拎著那把開過刃的大刀在戰壕里來回奔跑,指揮我們瞄準鬼子衝鋒的薄弱環節,他身邊的副官好幾次讓他趴下躲一躲,可團長卻吼起來了,聲音都變了調,簡直判若兩人!"

然而,戰場的殘酷往往在不經意間顯現,就在劉玉章指揮作戰時,一個細微的疏忽卻改變了的「形象」!

此時,戰役已經進入了到了最關鍵的時候,日軍坂本支隊為解圍台兒庄之急,從臨沂火速馳援。

然而他們卻不知不覺踏入了52軍精心設下的"口袋陣",在蘭陵鎮附近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關麟征指揮若定,立即部署第25師在正面阻擊日軍主力,而第2師則神出鬼沒地從側翼悄然包抄。

劉玉章所率團隊接到了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突襲並摧毀日軍的炮兵陣地!

這是一個需要膽識的任務,因為炮兵陣地往往防守嚴密,一旦行動暴露,等待他們的將是毀滅性的炮火覆蓋。

夜幕降臨,劉玉章率領全團戰士如同一群無聲的獵手悄然摸入敵人的炮兵陣地。

他親自帶頭衝鋒,指揮戰士們以手榴彈進行集群爆破。

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中,日軍12門火炮炮瞬間化為一堆廢鐵,整個火力網剎那間土崩瓦解。

因為劉玉章帶頭衝鋒,在隨後的作戰過程當中被日軍的炮彈炸毀的城牆砸傷了頭部,在廢墟下昏迷了半小時之久,直到被身邊的警衛從廢墟裡面抬出來之後他才醒來。

此時劉玉章頭部已經受傷,被馬上送入到後方的醫院做手術。

由於要清理傷口,所以醫生只能將他的頭髮暫時剃了,並塗上了一層藥水用來防止傷口感染。

但沒想到,等到後來他的傷口癒合之後頭髮卻再也沒有長出來...從此以後,劉玉章便成了戰場上那個標誌性的"光頭指揮官",這個形象反而成為日後比較「標準」的象徵。

儘管身負重傷,但劉玉章在蘭陵鎮的這場戰鬥被稱為"台兒庄戰役的關鍵轉折點"。

日軍的戰史也不得不承認:"坂本支隊在與關麟征部的遭遇戰中遭受毀滅性打擊,半數以上火炮被摧毀,補給線完全中斷,戰鬥力急劇下降。"

這場突襲行動徹底打亂了日軍的戰略部署,劉玉章獲得嘉獎,而他所統率的部隊則獲得了"刺刀團"稱呼。

在李宗仁的第五戰區內,大家對劉玉章的名字並不陌生。

隨著後來日軍在作戰過程當中更多檔案的披露,關於第五十二軍以及劉玉章的第7團的作戰細節慢慢的披露了出來。

站在日軍的視角,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位作風彪悍的指揮官?

事實上,根據劉玉章本人的回憶,他曾經在台山戰役當中繳獲過一本日軍中佐的日記。在日記當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那時候月明如晝,關鐵拳(指的是關麟征)所部就像潮水一般向皇軍陣地涌了過來...當時我就看到在月光的直射之下,有大量泛著寒光的刺刀,我當時有點不敢相信,對方怎麼敢率先跟我們進行白刃戰?」

這名日軍指揮官的日記當中說的很清楚,因為在抗戰初期一般都是由日軍主動發起白刃戰。

這是由於日軍的士兵從挑選到入伍征戰,他們會先經過一系列的白刃拼刺的訓練,日軍往往是以敢於進行白刃戰而著稱,可是這一次他們沒有想到,敵人帶頭衝鋒的一位上校居然敢親自下場,而且帶領敢死突擊隊員端著刺刀就沖了過來!

這位日軍指揮官在後面的日記當中寫上了另外一句話:「得知這支部隊是關鐵拳所部以後,我就不覺得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