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黃河不死心?官方5次喊話後,李嘉誠不再沉默,公開一組數據

一場涉及全球43個港口的買賣,正把李嘉誠家族推到了風口浪尖。自從長江和記集團表示要賣掉這些港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我們官方五次喊話,提醒要考慮國家戰略。而李嘉誠這邊,直接甩出一份數據,想證明自己沒做錯。但這件事鬧得這麼大,背後的考量沒那麼簡單。

據九派新聞消息,長和公布了去年的港口收入,數據很明白,去年港口業務賺了452.82億港元,比前年多了11%,占公司總收入的9.6%。

長和系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港口業務不算核心,但問題是,這些年他們一直在擴建港口,而且港口賺的錢占公司核心利潤的比例長期超過20%,比普通業務高多了。這種矛盾的做法和數據,以如何解釋呢?!

而且,這次賣的港口可不是小數目,交易涉及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總資產價值近228億美元,預期能拿到手裡190多億美元的現金。這其中還包括巴拿馬港口這種戰略要地,還有16個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港口。這些港口可不是隨便賣賣那麼簡單,每一個都是航運線上的關鍵節點,掌握了它們,就等於卡住了全球貿易的咽喉。

針對這件事,官方五次表態,話里話外都是提醒。國務院港澳辦說,港口是「重要基礎設施」,做決定要慎重;香港特首李家超讓大家別忘了香港的整體利益;前特首梁振英更直接,說商人不能沒有祖國。

說這些話不光是提醒長和系不能只算經濟賬,更主要的是擔心港口這種戰略資源的流失。現在中美較勁,特朗普到那個時候就會把港口當工具卡中國脖子,這時候急吼吼的賣港口,官方能不喊話嗎?

特別是巴拿馬港口,這個位置太關鍵了。它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樞紐,全球一半的貿易都要經過這裡。要是被別國資本控制了,等於是把我們的貿易命脈交到了別人手裡。這種戰略風險,可不是企業財報能算得清的。

說到底,這不是一筆簡單的買賣,而是全球化生意和國家戰略的碰撞。長和覺得哪裡賺錢就在哪裡投,但官方顯然考慮的會更加全面。尤其現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賣掉港口這種戰略資產,官方肯定不會視而不見。官方五次提醒,不只是擔心錢的問題,更是給企業敲警鐘:百年變局裡,企業得想清楚自己站哪邊。

大家都應該知道,關鍵時刻,國家戰略高於一切。李嘉誠這次賣港口,表面上看似是一種商業行為,但放在如今這個大背景下,就顯得格外敏感。

這場爭議,最後還得回到企業家責任上。李嘉誠拿財務報表說事,但大家更在意的是,關鍵時刻企業能不能靠得住。

說到底,企業是社會的企業,不能光看財務報表。尤其是像長和系這樣的大企業,一舉一動都影響國家形象和經濟安全。對於李嘉誠來說,賣港口這事,可能短期內能套現,但長期來看,失去的也許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