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一戰,志願軍在徹底發現美軍,不論生死均要補一槍,為何?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朝鮮半島南北內戰爆發,美國趁機假借聯合國名義,組建所謂的「聯合國軍」登陸朝鮮半島參與戰爭。在美軍的干預下,朝鮮半島戰火迅速蔓延,囂張的美軍司令一度放出話說「聖誕節前定會拿下朝鮮戰場」。

1950年10月,新中國集結百萬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進行援戰,面對武器裝備精良、物資充足的聯合國軍,志願軍一度處於失利狀態,直到1950年年底,長津湖戰役勝利之後,才扭轉了戰場態勢。

戰爭初期,我軍在朝鮮戰場上打得異常艱難,在人數上,雖然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多於敵軍,然而,在優良裝備的加持下,敵軍戰力卻遠高於我們,據統計,美軍光戰機就投入了1200多架,坦克千餘輛,裝甲車300餘輛,火炮千餘門,其他精良武器更是不計其數。除武器以外,其他戰備物資儲備充足,補給也很及時。

反觀我軍,武器裝備落後不說,各種物資補給也不充足,朝鮮半島氣候寒冷,很多南方來的戰士甚至連棉衣都沒有。加之對戰場環境對不熟悉,戰鬥初期,我軍多數處於被動地位。

在當時,我軍並沒有來得及設立後勤保障機構,後勤保障能力不足,戰場所有補給物資全靠國內東北軍區後勤指揮部負責,後勤指揮部將物資準備齊全之後,再運輸到朝鮮半島我軍補給站,為切斷我軍補給,美軍多次派出戰機在邊境地區無限制轟炸,切斷物資運輸道路,造成我軍前方物資短缺,志願軍缺醫少葯、忍飢挨餓,戰力受損嚴重。

在當時,我軍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僅有單一的地面作戰部隊,面對陸海空立體作戰的美軍,一時間確實有些招架不住,面對困境,我軍迅速制定新的作戰方案,經過多次偵查觀測發現,美軍雖有陸海空三方作戰優勢,卻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每當天氣不好和夜晚時,美軍的飛機出動便會受限,這種情況對於善於陸地戰的我軍幾乎影響不大,而此時,便是我軍發起突襲的絕佳時機。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打響,志願軍第9兵團長津湖迎戰聯合國軍精銳之軍。美軍機械化程度很高,但是,他們的重武器對公路依賴程度很高,針對這一點,我軍繼續採取黑夜伏擊模式,以夜色為掩護,分割包圍美軍。然而,狡猾的美軍很快就找到了應對方法:躲在車底,在夜色下志願軍極有可能不會發現他們

確實如美軍所想,冬季的黑里,能見度很低,志願軍很難發現車底藏人,美軍則趁不注意在車底對我軍進行偷襲,很多戰士因此中槍喪生。為此,我軍也多了一個心眼,每次夜襲之後打掃戰場時,戰士們都會先俯身檢查車底,看是否有美軍藏在車下。

然而,面對我軍的檢查,狡猾的美軍竟然又學會了一項「新技能」——裝死。美軍深知我軍一向優待俘虜,不會殺害俘虜,更不會故意損傷敵軍屍體,所以,每當我軍趁夜色發起進攻時,就會有一批美軍伺機躲到車底。一旦被發現,他們便會用裝死的方法矇混過關,待我軍戰士起身後,他們再趁機搞偷襲。

針對這一情況,一貫採取「繳槍不殺,優待俘虜」方針的我軍,首次採取了「車底發現敵軍,不論生死都要補一槍」的政策。很快,這一方針在全軍蔓延開來,嘗到苦頭的美軍至此以後再也不敢躲在車底來。

事後,美方將我軍的這一做法披露到了國際上,甚至大肆指責我國違反國際公約濫殺無辜戰俘。顯然,明眼人都看出了美方這純粹是在混淆視聽,真正違反公約的是大言不慚的美方。面對美軍背地裡放黑槍,我軍的這一做法無非是為了自保,避免不必要的傷亡而已。更何況,繳槍投降後才是戰俘,握槍伺機而戰的美軍如何就成了「戰俘」呢!

長津湖戰役打得異常艱辛,在氣候苦寒、兵力不足、裝備短缺、物資匱乏的惡劣條件下,我軍依舊奮勇向前,與美軍精銳部隊直面碰撞,把劣勢轉為優勢,將美軍打的潰不成軍,甚至創造了殲滅美軍整個團的記錄,這一仗極大地扭轉了我軍在朝鮮戰場的態勢。

美軍在喝著咖啡牛奶,吃著熱乎肉罐頭的時候,我軍只能就著雪水吃涼土豆;美軍穿著高檔禦寒裝備圍著篝火唱歌的時候,我軍戰士卻只能穿著薄棉衣抱團取暖。雙方當時的狀態可謂是兩個極端,縱是如此,我軍也未曾退縮。

逆境中絕地逢生,順境中再創輝煌,這就是志願軍。入朝鮮半島援戰,不僅是出於對朝鮮的人道主義幫助,更是為了維護我國邊境,捍衛我國領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