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拉姆斯菲爾德訪華,曾提出要參觀我陸軍第39集團軍。因為,在抗美援朝的第四次戰役中,第39軍與美陸軍王牌軍騎兵第1師交過手,其敢打敢拼的戰鬥作風給美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對朝鮮戰場上時任志願軍第39軍115師炮兵團參謀長、後來曾任第39軍副軍長的沈穆的採訪中,我們看到了這支威武之師的一個側面;在沈穆娓娓道來的講述中,我們感受到人民志願軍戰士們的赫赫軍威……
01
從一張朝鮮地圖說起
在沈穆家裡,我們看到了一張從朝鮮戰場上帶回來的500000∶1的朝鮮地圖,它曾經就掛在115師作戰指揮所里。雖然,地圖的邊緣已經殘破了,可沈穆細心地用膠帶粘合,珍藏至今。
在那張曾經懸掛在朝鮮戰場作戰指揮所的朝鮮地圖前,沈穆回憶著曾經的過往。
95歲的沈穆不是個善於談自己的人,在他嘴裡,更多的是曾經的戰友,是曾經的勝利。沈穆的肚子里有太多第39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故事:他們曾開閘放水,水淹美軍陸戰隊,破壞了敵陸戰1師向江北繼續進攻的圖謀;他們曾用一個連的兵力堅守288.4高地,浴血奮戰4晝夜,打退了敵人10餘次瘋狂進攻,擊斃、擊傷敵400餘人,粉碎了敵人奪取高地搶佔水庫大壩的圖謀……
不過,在這次的採訪中,沈穆故事的主角是第39軍115師高炮營。該營在1951年5月赴朝鮮參戰至1953年5月回國期間的兩年時間裡,共擊落敵機69架,擊傷68架,俘敵飛行員6名,擊斃42名,繳獲大口徑機關槍10挺、電台4部和若干其他軍用物資。由於該營戰果突出、戰功顯著,曾先後多次受到志願軍總部和第39軍的通令嘉獎。
「入朝作戰時,該營配置的是多管火箭炮,在攻打雲山時,火炮易發生中途丟彈現象,不適應實戰情況,部隊立刻回國內換裝,全營配置了12門蘇制高射炮和9挺高射機關槍。」沈穆說,「營長陳文義是我的江蘇老鄉,他在戰鬥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那時我軍沒有雷達,也沒有探照燈,只能用耳朵聽,判斷敵機的機型、架數以及大致飛行高度。」
02
陽德空域變「禁區」
陽德車站位於朝鮮北部新成川到元山的鐵路線上,是朝鮮戰場中線的重要交通樞紐。敵人依仗其「空中優勢」,經常對該地狂轟濫炸,企圖破壞我軍交通運輸,切斷我兵員補給和後勤供應。
為了保證陽德車站的對空安全,高炮營於1951年6月2日拂曉進入陽德車站東西兩側高地,佔領發射陣地,將3個炮連陣地間隔600米形成三角形配置,高機連則分散配置在各炮兵連陣地內。
各連進入陣地後,積極構築工事,嚴密偽裝,派出環形觀察哨,溝通通信聯絡,做好戰前的一切準備工作,本著打敵俯衝機、不打水平機;專打低空機、不打高空機;打對我保衛目標威脅最大的敵機的原則,力圖做到近戰集火,不打則已,打則必殲。
1955年5月,沈穆參加受銜時的照片。
6月8日8時10分,該營3連首先擊落敵F-84戰鬥機1架。8時20分第二批F-84戰鬥機8架臨空後,全營集中火力又擊落1架,擊傷3架。8時40分又先後擊落敵機5架,戰鬥持續至12時結束。
全營首戰告捷,在一天內共擊落敵機7架,擊傷3架,俘敵飛行員4名,取得初戰勝利。6月底的20多天時間裡,敵戰鬥機白天不敢再來襲擾,往返路過的敵機,都不敢通過陽德空域,而是從其兩翼繞行。「後來,我們從繳獲的敵飛行員航空地圖上發現,敵人用紅色鉛筆把陽德車站標繪為禁飛區。」
03
敵變我變「七戰七捷」
敵機在白天遭我軍沉重打擊後,即改用B-26夜航機對陽德車站進行夜間偷襲。6月18日夜間10時左右,敵一架B-26轟炸機對車站進行水平投彈轟炸,死傷民工60多人,軍需物資受到嚴重損失。
面對敵人新挑戰,本著敵變我變的原則,全營上下充分討論,群策群力,研究戰法,分析敵機活動的規律,制定了新的作戰方案。「那時候,我們把這叫做開諸葛亮會議。」
經過半個月夜以繼日的準備,7月6日晚9時,敵一架B-26轟炸機進入1連陣地上空,全連僅用一個短點射就將敵機擊中,敵機在空中爆炸,火光衝天。車站裡的裝卸工人、陣地上的幹部戰士無不振臂高呼、欣喜若狂。火車則汽笛長鳴以表祝賀。接著,7日3時50分,又一架B-26轟炸機進入2連陣地上空,全營集中射擊,構成綿密的攔阻火網,一舉將其擊落。
從7月6日至18日,13天的時間裡,高炮營連續擊落B-26轟炸機7架,生俘飛行員1名,取得了「七戰七捷」的光輝戰績。
沈穆驕傲地說:「115師炮兵團高炮營在朝鮮戰場上是所有高炮部隊中夜間擊落敵夜航機最多的單位。」
04
高射炮兵的首例「伏擊戰」
115師炮兵團高炮營在臨津江東岸陣地防禦作戰中,擔任師指揮所和魚灘洞渡口對空防禦任務,在340天的陣地防禦戰中,該營取得擊落敵機23架、擊傷21架的戰果,有力地保障了保衛目標的對空安全。
1952年8月,在師防禦第二陣地的甘水峰下,該營用我軍的傳統伏擊方法,一舉擊落敵機2架,創造了高射炮兵打伏擊戰的先例。
1952年在炮兵偵察陣地甘水峰觀察敵情的留影。
在我軍防禦陣地上,敵依仗其「空中優勢」經常以戰鬥機2架至4架編隊,對我炮兵陣地實施襲擾。師炮群指揮部根據高炮營要求,命令高炮營第3連前往甘水峰北坡伏擊,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8月24日晚,該連將陣地選擇在甘水峰北側反斜面上,在一個步兵連和一個坦克連的協助下,拽炮上山,隱蔽佔領了預設陣地,於25日拂曉前做好了戰鬥準備。
8月25日9時許,4架敵F-47戰鬥機由西南方向臨空,高度1500米,成一路縱隊。在我陣地上空盤旋兩圈後,由甘水峰東側向我炮兵陣地俯衝,投彈掃射。3連在連長李惠斌統一指揮下集中火力射擊第一架,當即命中,其餘敵機倉皇而逃。3連連長根據敵人慣用報復手段實施連續攻擊的特點,判斷敵人可能繼續來襲,即命令全連繼續做好戰鬥準備。
9時10分,敵4架F-51戰鬥機從西南方向進入,在3000米高度向3連陣地攻擊。該連不顧敵機掃射投彈,沉著應戰,迅速瞄準第一架,當敵機俯衝到1500米高度時,全連近戰集火,第一個點射就將領航機擊落,其餘戰機慌亂投彈後逃跑。此次伏擊戰持續12分鐘,兩戰兩捷,先後擊落敵戰鬥機2架,我軍無一傷亡。
文字:凌鳳
編輯:凌鳳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