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在朝鮮戰場最大的劣勢就是沒有制空權,入朝作戰時我軍空軍部隊剛剛組建,處於什麼都缺的狀態,還無法參與戰鬥。當時入朝作戰的防空部隊也只有一個高射炮團,所以美軍轟炸機才敢肆無忌憚地在我們頭頂上扔炸彈,尤其是對我後方交通線路和運輸車輛的轟炸,使後勤物資難以運送,嚴重影響到前線志願軍戰士作戰。組建一支強大的空軍,成為我軍上下一致的願望。
我軍的首批飛機大多自來日軍。日本無條件投降以後,我軍先期進入東北,到處搜尋日軍的設備和掩埋的航材,再經過拼湊組裝成飛機。到1946年6月,共搜尋到各式飛機120多架次。但這批飛機也是破爛不堪,只能用來訓練,而且由於缺乏零配件和燃料,又時常遭到國軍轟炸,無法發揮太大作用。
美軍戰機
直到1949年10月25日,劉亞樓出任空軍司令員,11月11日,中國空軍正式成立,並迅速組建了6所航空學校和,中國空軍才初現雛形。不過,選拔和培訓飛行員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飛機還需要地勤、機修、後勤、雷達、通訊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相比於局勢的發展,中國的空軍的發展顯得有些緩慢。到志願軍入朝作戰時,中國空軍勉強能上陣的僅有2個殲擊航空兵師、1個轟炸機團,各型作戰飛機117架。
最為關鍵的是,飛行員平均飛行時間不到100小時,而國際慣例訓練飛行員至少應在300小時以上,條件嚴苛的美軍飛行員甚至在500小時以上。這批速成班畢業的飛行員,沒有實戰經驗,駕駛的又都是老舊的戰機,自然無法與經驗豐富的美國空軍抗衡。為了避免空軍力量白白浪費,中央最終決定空軍暫不參與作戰,仍然加緊訓練,待合適的時機在跟隨蘇軍一起作戰,邊學邊實踐。
而就在志願軍整裝待發時,蘇聯卻違背了提供空中掩護的承諾。儘管如此,我志願軍仍打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毅然於1950年10月19日開赴朝鮮。得知這一消息的斯大林異常感動,連聲稱讚:「中國同志不愧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國際主義者。」也許是被志願軍的勇氣所折服,他最初只答應提供武器裝備,但志願軍入朝第一次戰役勝利以後,蘇軍駕駛的戰機也開始出現在鴨綠江附近的天空,甚至越過鴨綠江為我志願軍後方交通線提供掩護。
1950年,中蘇購買戰機談判時,蘇聯只同意給中國提供米格-9戰鬥機,這是蘇軍換裝米格-15後淘汰下來的。朝鮮戰爭爆發時美國空軍大多裝備了F-84戰鬥機,我空軍在鴨綠江附近與美軍的小規模較量中,發現米格-9的綜合性能不如美軍的F-84,空中對抗處於劣勢。米格-9的航程只有800千米,作戰半徑僅有320千米,遠不及F-84;米格-9機載武器雖然威力大,但是載彈量少,無法長時間對抗。
志願軍擊落一架F86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我空軍訓練完成後入朝作戰也很難佔到便宜。蘇聯空軍顧問把情況報告給斯大林,他把當年參與談判的人員嚴肅地批評了一頓,並於1951年5月22日致電北京,表示:
為使中國殲擊機航空兵師更加富有戰鬥力,應用米格-15取代米格-9殲擊機。為此,需要蘇聯給你們運去372架米格-15飛機。我們由於飛機不夠一直未能做到這一點,現在已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打算將這372架米格-15飛機無償提供給你們,僅付從蘇聯到中國的運費即可……保證你們8月初能得到全部372架飛機。
米格-15是當時蘇軍最先進的戰鬥機,北京對此表示十分感謝。斯大林又於5月26日致電北京,解釋了無償提供給中國米格-15的原因,並坦率地承認了,此前賣給中國米格-9是個錯誤:
我們俄國人犯了一個錯誤:原先估計米格-9能比得過英美最好的噴氣式戰鬥機。現在,經過北朝鮮空戰之後,此估計的錯誤已顯而易見了……既然造成這一錯誤的責任完全應由我們來負,那麼我們就責無旁貸地要消除我們的錯誤,用米格-15來取代米格-9。
同時他還表示,換下來的米格-9原本是要運回蘇聯,但這些飛機留在中國的意義顯然要比運回國更大。因此他決定這些米格-9也都留在中國,可以用來訓練飛行員或者對付美軍轟炸機。抗美援朝期間,蘇聯向中國援助飛機和其它武器的同時,還向中國派駐了大批軍事顧問,為中國培養了大量飛行員。中國還取得了一部分蘇聯武器的製造授權以及飛行設備製造技術。
1951年8月,「聯合國軍」為了爭取談判桌上的主動,發起了「夏季攻勢」。「聯合和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敏銳地發現,志願軍的弱點在於後勤物資難以保障,於是以空軍發動了「絞殺戰」,對我後方交通實施狂轟濫炸。而此時,我志願軍空軍也做好了進行大規模空戰的準備。首次投入大規模空戰的是我空軍第四師,該師共有飛行員56人,米格-15戰鬥機55架。
李奇微
9月25日,美空軍出動100餘架飛機分成5個編隊,對我新安州大橋一帶的交通線進行轟炸。蘇軍出動110架飛機迎戰,並要求空四師出動16架協同作戰。激戰中,一大隊大隊長李永泰被4架敵機圍攻,中彈35發後,仍能駕駛戰機安全降落。飛行員劉涌新,以1敵6擊落美軍一架F-86後,最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二大隊大隊長華龍毅在接戰1分鐘內擊毀2架美機,又從蜂擁而來的14架敵機中殺出一條血路,擊傷敵機2架後,飛機被擊壞不得不跳傘。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空四師先後擊落敵機64架次,擊傷24架次。我空軍第三師、第二師、第十四師也輪番到朝鮮上空與美機作戰。中蘇空軍在朝鮮上空的出現,極大地震撼了美國空軍,在鴨綠到清川江的平原上空建立了「米格走廊」,成為美軍飛機的禁區。面對米格-15戰機,美軍的F-84隻能改行去做轟炸任務,而採用更為先進的F-86。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驚訝地說:「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空軍強國之一。」
同時,隨著志願軍防空武器的大量裝備,美軍轟炸機不敢再低空俯衝轟炸,而是在3000米以上的高空轟炸,效率大幅下降。我鐵道兵入朝後,也展現出驚人的能量。被美軍炸毀的公路和橋樑,很少有超過24小時仍未修復的。志願軍的物資供應逐漸恢復,美軍的「絞殺戰」最終也只能以失敗告終。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軍的空中轟炸更加難以發揮效果。在1953年6月金城戰役的準備階段,我軍後勤部隊在不到10天的時間內即向前線趕運物資1.5萬噸,其中各種炮彈130萬發,為戰役的勝利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國空軍共有殲擊航空兵10個師21個團、轟炸航空兵2個師3個大隊參戰。戰鬥起飛2457架次,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我軍被擊落231架,被擊傷151架,116名空勤人員犧牲。不僅掩護了志願軍作戰,更獲得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聲音質疑抗美援朝戰爭的正確性,其實這些人僅僅看到了付出的傷亡,而未看到那些無法用數字來形容的收穫。我國空軍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裡,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僅訓練出一支能打勝仗的空軍力量,更維護了我國沿海領空的安全,為國家穩定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而且我國的航空事業可謂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才能在短短的時間內,達成今天這樣的成就。單就從這一點看,當年的決策無疑是非常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