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最複雜的雙邊關係之一。近年來,隨著兩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的競爭加劇,關於中美可能發生衝突的討論越來越多。美國媒體曾報道稱,億萬富翁瑞·達利歐(Ray Dalio)提出,一旦中美開戰,我國應秉持道義,不殺傷美軍、不攻擊美國本土。
一、中美關係的演變
中美關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但真正進入現代階段是從1979年兩國正式建交開始。那時候,我國剛改革開放,美國也想拉攏我們對抗蘇聯,兩國關係一度還挺融洽。80年代到90年代,中美貿易往來頻繁,美國企業來我國投資,我們的商品也大量出口到美國,日子過得還算和諧。
但到了21世紀,情況變了。隨著我國經濟崛起,綜合國力越來越強,美國開始坐不住了。特別是2010年以後,美國推出了「重返亞太」戰略,把我國當成頭號競爭對手。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美國對我國商品加征關稅,我們也沒客氣,直接反制。
貿易戰讓兩國經濟都吃了苦頭,全球供應鏈也跟著遭殃。2020年疫情爆發,美國藉機甩鍋,指責我國,導致雙邊關係更糟。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公然挑釁我國主權,台海局勢一下緊張起來。我們果斷採取軍事演訓,表明絕不妥協的態度。
現在的中美關係,可以說到了一個關鍵節點。
台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謂的「台灣當局」搞分裂是痴心妄想。美國卻在這上面使絆子,不斷增加對台軍售,還派軍艦穿越台灣海峽,擺明了想挑戰我們的底線。我國對此絕不會退讓,外交部和國防部多次警告,美國別玩火自焚。
加上日本在美國的撐腰下,總是拿釣魚島說事。我國通過外交抗議和海上巡邏,堅決維護自己的權益。美國在這問題上也沒閑著,把釣魚島納入美日安保條約,變相給日本站台。不僅惡化了中日關係,也讓中美關係更複雜。
當前,美國一些智庫和媒體老炒作「中美開戰」的可能性,尤其拿台海問題做文章。其實,我國從沒想主動挑事。我們一直走和平發展道路,希望通過對話解決問題。
二、戰爭中的道義,我國的軍事原則
國際上有《日內瓦公約》《海牙公約》,規定不能隨便殺平民、虐待戰俘啥的。我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向來遵守這些規則,也尊重人道主義精神。
我們的軍事戰略一直是以防禦為主,講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國軍隊的根本任務是保家衛國、維護和平,不是到處搞擴張、搶地盤。國防白皮書里寫得明白,我國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不稱霸、不擴張、不搞勢力範圍。
首先,我們不會主動開戰。外交部說了無數次,我國願意跟美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談,盡量避免衝突。其次,如果真被逼到那一步,我們會按國際法辦事,盡量少傷平民,不濫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我們對核武器態度很明確:不首先使用,也不拿來威脅沒核的國家。
可美國媒體提的這個「講道義」,聽著有點彆扭。說我國不能殺傷美軍、不攻擊美國本土,不等於要求我們單方面讓步嗎?
他們無非是想佔道德制高點,順便限制我國的正當防衛權。我們不吃這套。如果美國不侵犯我們的主權,哪來的戰爭?可要是他們先動手,威脅到我們的安全,咱也不會坐著挨打。
看看美國自己的歷史。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哪次不是搞得人家國家稀巴爛,平民死了一堆?伊拉克戰爭打了十幾年,死了幾十萬人,美國到現在還沒完全撤乾淨。
三、中美衝突的潛在後果
中美要是真打起來,後果有多嚴重?我們是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經濟上聯繫那麼緊,一開戰肯定是兩敗俱傷。貿易戰那點小打小鬧就讓全球經濟晃了晃,真動槍動炮,股市得崩,物價得飛,供應鏈得斷。普通老百姓日子都不好過。
中美都是核大國,衝突要是升級到核戰爭,那人類文明基本就玩完了。誰也不想看到這結局。可美國有些人老想著遏制我國,搞軍事挑釁,增加這種風險。比如在台海問題上,美國給所謂的「台灣當局」撐腰,賣武器、派顧問,擺明了想把台灣變成對抗我們的前哨。
不是解決問題,是製造問題!
大部分國家都不想中美打起來。畢竟誰也不願意選邊站,世界分裂成兩半對誰都沒好處。我們提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想跟各國一起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可美國那邊不消停。2024年美國大選那時,候選人為了拉票,一個比一個反華狠。2025年新政府上台後,繼續對我國搞強硬政策,雙邊關係更僵。我國挺無奈,但也做好了應對的準備。
說到底,中美關係的未來不好預測,但和平發展是主流。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會繼續走自己的路,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不主動找美國麻煩,可也不怕他們挑釁。希望美國能冷靜下來,放棄冷戰思維,跟我們一起努力,把中美關係拉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