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陷入經濟困難,由於軍費的不足,該國國防工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並由此導致了俄國有企業之間的競爭混亂,只要給外匯什麼高技術產品都能出賣,這讓美國海軍看到了一個絕佳的獲取蘇聯武器的機會。
其中之一就是加里寧格勒「星箭」機械製造設計局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製的Kh-31超音速空面導彈。該彈一開始是被作為高速反輻射導彈研製的,能夠發現並摧毀當時西方最新防空系統(如美國陸軍的愛國者地對空導彈系統)的雷達以及美國海軍的「 宙斯盾」相控陣雷達系統。
Kh-31在1982年首次試射後獲得了AS-17「氪」的北約代號,該彈於1988年進入蘇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服役,在1991年蘇聯解體時,其Kh-31A反艦型也首次公開亮相。
Kh-31的高性能給美國海軍帶來很大壓力,該彈使用火箭-衝壓發動機推進系統來實現持續超音速飛行。導彈發射後,在初級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推進下加速到衝壓發動機的最佳工作速度,然後再啟動衝壓發動機。具有高空飛行剖面的Kh-31P可以達到3.5馬赫的最大速度,掠海飛行的Kh-31A也能達到2.5馬赫,極難防禦。
因此美國海軍極其重視Kh-31,在該彈還在研發時就啟動了超音速低空靶彈(SLAT)項目,旨在研製一種能被用於測試「宙斯盾」戰鬥系統的低空超音速靶彈。
1984年,馬丁·瑪麗埃塔公司贏得了獲得了SLAT合同,開始研製YAQM-127A靶彈。但由於在火箭-衝壓發動機推進系統技術上不過關,該彈在1987年11月至1989年1月之間的六次試射中只有一次發射成功,1990年11月和1991年5月的最後兩次試射也全部失敗,最終項目被美國國會強行取消。
蘇聯的解體讓美國海軍看到了直接獲取Kh-31的機會,在1995年授予麥道公司一份合同,直接對Kh-31進行性能評估。麥道公司揮舞著美元輕易從星箭設計局買到了一批拆除了戰鬥部和制導系統的Kh-31導彈彈體,麥道將其改裝為MA-31靶彈,配備了通用遠程自動駕駛儀(URAP)引導系統、跟蹤信標、遙測設備,以及空中自毀系統。
改裝後的MA-31在性能基本上與俄羅斯Kh-31相同,並能和原裝貨一樣執行反艦和反輻射飛行剖面,在測試中美國人發現該彈能在掠海飛行中進行高達15 g過載的劇烈機動!
最終麥道和其繼任者波音公司共改裝了18枚MA-31靶彈,在1996年至2003年之間由F-4戰鬥機空射進行了13次測試,成功了10次,讓美國海軍對Kh-31的戰術性能摸了個底朝天。在完全吃透Kh-31之後,美國海軍還委託軌道科學公司研製了Kh-31的山寨版——GQM-163「土狼」靶彈。
波音公司甚至在2004年提出了MA-31PG改進型,該彈將安裝聯合直接攻擊彈藥的GPS導航套件,可在任何天氣條件下打擊固定目標,從靶彈搖身變為實用化的空地導彈。但這個計劃隨著普京總統的上台而破滅,俄羅斯在意識到敏感技術換外匯的惡果後實施了新的武器出口限制,決定不再對美國出口Kh-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