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初,雲南邊境的山林中,昆明軍區第11軍正秘密集結。這支部隊1969年組建時只有兩個簡編師,戰前五天內補充18763名新兵,總兵力達到38947人。
軍區司令員楊得志給11軍的任務是:從金平方向突破越軍防線,攻佔封土縣巴沙山口,拖住越軍主力316A師。軍長董占林和政委王玉琨在指揮帳里反覆核對地圖,越軍在巴南棍至木桑一線布設縱深五公里的雷區和碉堡群,封土縣城後方就是316A師駐地。
2月16日21時,31師邊防4團率先向邊界移動。官兵踩著濕滑草叢,在夜色中穿插。五小時後,14團4連戰士踩中地雷,爆炸聲引來越軍929高地機槍掃射。董占林下令強攻。
配屬的坦克連碾過雷區開路,92團尖兵攀藤突襲高地側翼。到17日清晨6點,我軍控制872高地、1002高地和船頭地區,提前一小時撕開第一道防線。可偵察兵報告:越軍第二道防線的火力點全藏在山脊反斜面。
17日上午10時,93團2營在1095高地被壓在半山腰。越軍暗堡封鎖了上山通道,六名戰士傷亡。同時攻打662高地的邊防14團被重機槍鎖在山坳。31師副師長尹立明在觀測所看到情況,立即命令預備隊92團2營支援,並調坦克抵近直射。
四輛坦克開到距敵堡三百米處開火,步兵趁機從岩縫攀爬。下午13時,662高地升起信號彈。1095高地的戰鬥打到18日中午,93團3營7班長褚萬林帶傷炸毀兩個暗堡,才控制最後一個制高點。
2月19日凌晨,情報部門截獲越軍電報:316A師148團馳援封土。尹立明調整部署,令31師主攻巴沙山口,33師98團2營封鎖東側公路。山口爭奪戰持續六晝夜。
92團6連在23高地反覆拉鋸,指導員蔣金柱衝鋒時中彈犧牲。23日黃昏,我軍炮兵覆蓋越軍主陣地,步兵攻佔最後三個岩洞。此戰摧毀越軍42個工事,繳獲榴彈炮27門。更重要的是,巴沙山口失守迫使316A師停止東援,西線主戰場壓力驟減。
3月5日,11軍回撤途中接到任務:殲滅班繞散越軍殘部。91團兵分三路——1營攻1661高地,3營穿插2010高地,2營切斷公路。當夜1營因通訊中斷,誤將1661高地認作1415高地發起強攻。1連衝鋒11次,被越軍迫擊炮壓制,傷亡增加。到次日凌晨,3連加入戰鬥仍未突破第三道塹壕。
6日拂曉,團部調整部署:2營接替進攻1661高地。右翼3營副營長廖錫龍臨機應變,當9連誤入1783高地遭夾擊時,他命令該連就地強攻,同時調8連突襲2010高地。火箭筒手連續摧毀敵掩蔽部,為連隊打開通道。午時,8連攻佔班繞散糧倉,與9連會合肅清殘敵。
22天作戰,11軍控制封土縣城及周邊60餘陣地,推進戰線34公里。殲敵2901人的戰績在西線9個軍中排第九,但關鍵價值是拖住越軍唯一機械化師316A主力,使其未能東援老街主戰場。戰後繳獲的越軍地圖顯示,11個馳援老街的箭頭旁標註著「被第11軍遲滯」的越文批註。
戰術層面,該軍採用「公路強攻+山地穿插」戰法。首階段集中三個團攻擊越軍20平方公里防區,形成兵力優勢;次階段坦克沿公路突擊,步兵迂迴切斷退路,讓越軍反斜面火力失效。這一經驗後來編入全軍訓練教材。
3月16日回撤時,中央軍委嘉獎令抵達前線。91團3營獲「英雄營」稱號,該營戰士在巴沙山口連續穿插60小時,背負40公斤裝備攀越12處峭壁。六名追授「戰鬥英雄」的烈士中,蔣金柱腹部中彈後仍堅持衝鋒。
後勤部隊同樣功不可沒:轉運烈士棺槨途中突遇藤條河漲水,擔架員拆帳篷帆布包裹棺木,用綁腿串聯浮筏拖運過河。預備隊94團機動1567公里,創下單日奔襲92公里紀錄。
五年後的1984年4月30日,原11軍31師再戰者陰山。28天炮火準備後,突擊隊借濃霧突襲越軍陣地。5連9班長安忠文在雷區開路時雙眼被灼傷,仍堅持滾過雷場,用身體開闢通路。五小時收復14平方公里失地,此戰斃敵568人,與老山戰役共同拉開兩山輪戰序幕。
當31師官兵在者陰山主峰架設觀察哨時,越軍內部評價:「中國軍隊戰術超出既往認知」。距封土之戰整五年,那支臨戰擴編的部隊,依然守衛著西南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