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支軍隊,按理說,最多也就有三個步兵團,可你知道嗎,陳賡的386旅竟然有四個!
這不禁讓人疑惑,正常情況下,為什麼這麼一個「怪物」旅能這麼特殊?
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是戰略上的需要,還是特殊時期的調整?
如果你以為只是一個簡單的編製差異,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段歷史背後,那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謎團。
軍與師與旅
許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師和旅的區別。旅在我國出現得不算很早,最初的編製是軍師團營制。
一開始,我國的軍隊編製基本是從西方學來的,師在這種編製的定義中就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戰術單位」。
也就是說,師中不只有負責戰鬥的人員,還承擔了整個後勤管理的功能。可以說,一個師可以看作是一個微型的國家軍隊。
長期以來,西方軍隊中最大的單位是師,平常也是按照師來訓練。戰爭時期,一個師的人數太少,就按照各種方式組成軍、集團軍。
就出現了以下現象,比如二戰德軍一個指揮官指揮多少個師,這就能說明當時西方的最大編製就是師。
旅相對來說則只有與戰鬥相關的功能,後勤管理系統相比師小太多了。所以旅的人數比師減少了很多,但實際的作戰人員並沒有減少太多。
再深入一點來說,一支部隊要想正常運轉,不僅需要負責作戰的步兵團、炮兵團等,負責戰鬥支援的防空營、反坦克營等,負責行政管理部門的師部機關、軍法處等。
還有負責後勤服務的戰地醫療隊、運輸隊、修理所等。
這樣一個步兵師,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加防空營、反坦克營、工兵營、運輸營、通信營、師部機關、醫療隊等,就有15000人左右。
民國時期,我國軍隊中,紅軍和國軍都缺少重武器,師炮兵團就只能縮水到炮兵營,去掉反坦克營、防空營等,正好9000到10000人左右。
如果全是步兵,三個純步兵團加上一些師機關、直屬部隊,就只有5000和6000人。
早期規模大的師是兩旅四團制方塊師,這就好比現代的籃球隊連續打比賽,每個球員都有替補輪換,才能保證連續作戰。
4個團中2個團突前,2個團預備,互相輪換,保持戰鬥力。
作戰時一個旅長可以帶著兩個團進攻,另一個旅長帶著一個團保護炮兵陣地,師長指揮全局,副師長指揮師直屬隊,參謀長指揮師機關。
旅長實際上是師長的戰場局部指揮。後來經過實戰檢驗,我軍認為2個團都拿來當替補太浪費,就去掉一個團,變成三個團了。
與此同時,通信技術也得到了提高,師長直達團營,取消了旅這個編製。
不過至少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這段期間,旅這個編製都還是存在於國軍中的。
旅在國軍中是很重要的戰鬥單位,所以我們在看解放戰爭相關的史料時,常常看到中央要求這場戰鬥某軍的目標是消滅多少個旅。
而我們的紅軍,一開始參考的也是蘇聯紅軍的模式,也就是師團制。一師下轄三個團,上面還有軍、軍團、集團軍,沒有旅。
解放戰爭時,有些師延續了八路軍時期的編製,有旅,上面還有縱隊,可以看作是軍。建國之後,就改成了師團制。
之後學習西方,就有了合成旅這樣的編製,編成軍旅營的編製。
師改旅,一是考驗旅一級的合成指揮能力,二是考驗軍一級的管理保障能力。所以重要的還是這種編製下,旅的整體能力。而我軍在這方面存在不同。
八路軍的師是師嗎?
現在我們說回我軍歷史上的師和旅。說實話,紅軍時期由於各種原因,我軍的編製還比較混亂,到抗戰時期才開始固定下來。
那個時候,我黨與國民黨達成協議,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將紅軍編入了國民革命軍。陝北紅軍成為了第8集團軍,中央蘇區的紅軍則是新編第4軍。
拿八路軍來說,之後改成第18集團軍,一師兩旅,一旅兩團,這就是國軍給的編製。國軍的用意就是給紅軍編成臨時性質的集團軍,戰爭結束後就可以取消編製了。
這對於我軍來說有一定好處,比如可以從國民政府那裡領軍餉和武器了。不過國民黨雖然承諾與我黨合作,背地裡搞的小動作不少,總喜歡剋扣本應發放給我軍的軍餉。
八路軍和新四軍,基本上還是一直靠自給自足,自己生產武器、種植糧食,還有收繳日軍的武器。可以說,我軍在國民黨的壓迫下也逐漸成長起來了。
另外,國民革命軍的名號也給了我軍一些限制:
因為受限於第8集團軍和第18集團軍的限制,八路軍只能以旅作為野戰兵團,同時旅也只能是戰鬥單位,後勤管理則由旅級的軍分區實現。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實力較強的東北和華東野戰軍就都稱為師,弱一點的中原、西北野戰軍就還是旅。
但受限於較弱的保障能力和管理能力,我軍中第一個真正實現現代「師」功能的軍事單位還是縱隊。
在軍改之後,我軍從原本的「軍師團營」四級制「改為了」軍旅營「三級制。這樣做是有相當大的好處的。
一方面,將師改為旅後可以重塑新型作戰力量體系,更加貼合實戰要求。
進入現代後,世界各地發生的一場場戰爭都在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它們都告訴我們,二戰以來的集團軍群、裝甲集群等體制,已經不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在現代戰爭中,信息技術和精準打擊才是戰場上最有效也最必要的打擊手段。但是,要想突出這一主題,就必須使軍隊體制由大到精、由精到專、由專到多能、由分散到合成。
386旅為何有4個團?
說回到八路軍,當時國民黨對八路軍等我軍改編過去的部隊確實是有區別對待的。八路軍中能夠被國民黨承認的番號,僅僅只有3個師。
在那之後的抗戰八年中,我黨領導的武裝都需要基本遵循這個框架。
從國民政府軍委會的角度看,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的國軍師長中:
36師師長宋希濂,在37年底就升任由36師擴編的78軍軍長,39年底任34集團軍副總司令兼71軍軍長,41年任11集團軍總司令。
51師師長王耀武,38年升任71軍副軍長兼51師師長、39年升任74軍軍長、43年任29集團軍副總司令兼74軍軍長、44年升24集團軍總司令、45年任第四方面軍司令官。
如果將以上兩位作為黃埔系中央軍自然升遷的速度的話,我們來看看雜牌軍。
37師師長馮治安37年秋,升任由37師擴編而來的77軍軍長,代宋哲元指揮第一集團軍,後升任軍團長,38年底任33集團軍副總司令,張自忠陣亡後,替代張成為33集團軍總司令。
因為雜牌軍將領多數只能在本系統內升遷,這已經是本系統的天花板,另一位是本系統的劉汝明。
我們再來看看八路軍。1937年8月,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3個師的時候只有6位師長副師長,以及若干國民政府軍委會承認的旅、團級幹部。
到抗戰結束,軍委會完全沒有給他們中的哪個人升遷過。當然,這是受時代背景限制的,國民黨根本不希望我軍壯大起來。
不給升遷,也就是說這些將領只能維持在自己的職位上,能指揮的部隊也一直是那個級別。部隊又在國民黨的限制下不能大規模擴編,該怎麼辦?
八路軍就只能以手裡的正規番號充當更高一級的作用,比如120師兼晉綏軍區,129師師部併入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
115師兼山東軍區,實際上都是以對外的合法番號,對內則是大戰略區機關,129師轄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岳這四個今天看來對標省軍區的三級軍區。
386旅129師下轄的太岳軍區,這129師算得上是一個師嗎?有人見過轄軍級單位的師嗎?
所以說,八路軍的「師」、「旅」、「團」等編製其實都只是對外的說法,你以為這是3個師,實際上是3個方面軍或者說3個大軍區。
這也是為什麼386旅能夠下轄四個團,其實不是因為這個旅特殊,而是這在八路軍中實在屬於正常現象。
國民政府不給師以上的編製,也不給多的師番號,八路軍自然就要「往下」想辦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