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軍機剛進南海,澳大利亞後腳上門談判,中澳兩軍的關係變了。澳大利亞為何剛挑釁完就找中方對話?這次雙方又談了哪些內容?
據新華社報道,2月17日,中國和澳大利亞方面的代表在北京舉行兩軍間的第23次防務戰略磋商,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徐起零副參謀長同澳大利亞國防軍副司令齊普曼,以及澳國防部副秘書長傑弗里共同主持了會議。
在會議期間,雙方主要討論了兩軍關係以及地區安全問題,雖然會後雙方就加強溝通、妥善處理分歧以及開展交流合作等內容達成了共識,但是按照目前的狀況來看,兩軍展開交流合作恐怕還需要時日,加強溝通處理分歧才是雙方眼下最重要的任務。
在澳大利亞國防部對外發布的聲明中,特別提到了相關問題,澳方稱地區內的所有國家都必須以安全和專業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以避免雙方發生誤判從而導致局勢升級。此外,澳大利亞還提出了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尊重他國主權的重要性。
很顯然,澳方這次是有備而來,就在這次會議的一周之前,一架澳軍的P-8A偵察機剛剛在未經通報的情況下闖入了我國南海領空。隨後我方派遣軍機升空進行跟蹤監視,並且採用了發射照明彈的方式進行驅離。但這種依照慣例的處理方式,在澳方嘴裡卻成了「不安全和不專業」的行為,而他們的唯一理由只是中方的戰機靠得太近了。
如果把這兩件事情結合起來看,就能夠猜到澳大利亞的用意,那就是面對中國在南海地位的不斷鞏固,以及在太平洋地區不斷擴張的影響力,澳大利亞已經開始坐不住了。於是趁著美菲在南海不斷給中國搗亂,澳大利亞也藉此機會給中方找點麻煩,這樣既討好了美國,還能緩解自身的地緣焦慮。
但是由於實力上的劣勢,以及在經濟上還要仰仗中國,澳大利亞又不敢像菲律賓那樣徹底和中國撕破臉,於是這種先「打」後談的模式就成為了他們的必然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把事態控制在可控範圍內,而且雙方直接接觸交流,也避免了美西方國家趁機攪局的可能性。
這種防務磋商機制自1997年建立以來,已經有近三十年的歷史,而雙方在此期間的關係也在不斷變化。上次雙方進行防務磋商還要回溯至2019年,在當時的會議上,中澳雙方提出要持續深化戰略互信,加強高層互訪,並在聯演聯訓的基礎上加強人員培訓等多領域的合作。
對比兩次磋商的內容可以看出,與雙方在經濟方面的關係相比,中澳兩軍的關係在近年來一直處於低谷,商談的內容也從高層交流變成了管控分歧,其中的差距不言自明。
自2019年之後,雙方的戰略磋商因為疫情的原因暫時擱置,而在2021年發生了一件事情,徹底中斷了中澳兩軍的合作之路。2021年9月,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宣布建立奧庫斯軍事合作夥伴協議,這也代表了澳大利亞在軍事上徹底倒向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就在2月5日,澳大利亞還同菲律賓、日本、美國在南海舉行了聯合軍演,隨後便發生了澳軍機闖入我國南海領空一事。
如今雖然磋商得以重啟,但中澳在安全領域的分歧依舊明顯。澳方既對中國在南太地區影響力不斷擴大感到焦慮,同時又想要擴大自身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其結果就是走上對抗的錯誤道路。長此以往,必然會給雙邊政治以及經貿關係,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