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2月24日俄烏衝突全面爆發以來,這場戰爭不僅改變了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國的命運,也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帶來了深遠影響,數月的「速勝計劃」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戰爭走向變得撲朔迷離。
那麼,這場戰爭何時才能結束?烏克蘭還能撐多久?如果戰事持續,俄羅斯是否會成為率先崩潰的一方?
俄烏雙方優劣勢分析
戰爭的核心在於戰場上的勝負,而目前的俄烏戰局已經從初期的閃擊戰演變為持久消耗戰,俄軍雖掌控部分烏東地區,但全面佔領烏克蘭的目標早已變得不現實,烏軍在西方援助下展開了多次反攻,雖然局部戰果顯著,但難以撼動俄軍整體防禦。
烏軍的優勢主要在於國際援助,西方國家持續提供武器和軍事培訓,特別是先進裝備如「海馬斯」火箭炮和坦克。
然而,劣勢同樣顯而易見,人口相對較少的烏克蘭,難以長期承受人員傷亡的高成本。據統計,超過800萬烏克蘭人已逃往國外,而國內的勞動力減少和生育率下降正在削弱未來的經濟恢復能力。一個長期依賴外援的國家如何實現獨立的戰爭動員和重建,是烏克蘭必須解決的問題。
而俄羅斯的優勢體現在軍事資源的廣度,無論是彈藥儲備還是兵員數量,俄軍仍佔據壓倒性優勢,儘管初期表現糟糕,俄軍已逐步調整戰術,建立了強大的防禦體系。
不過俄軍的劣勢也不可忽視,儘管俄羅斯在戰爭中有核威懾這一獨特優勢,但其常規軍事力量的表現不容樂觀,從裝備老化到士兵士氣低迷,俄羅斯軍隊在戰爭初期的表現讓外界對其能力產生了質疑。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國內的社會不滿情緒,徵兵動員引發的大規模抗議、部分精英階層的流亡以及民眾對戰爭目標的疑慮都在削弱普京政權的穩定性,雖然目前的控制手段足以維持內部穩定,但如果戰爭持續,內部壓力可能會成為俄方的致命弱點。
經濟戰場:誰能撐得更久?
戰爭不僅僅是炮火間的較量,更是一場經濟的耐力賽,俄烏兩國如今都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而戰爭成本的持續攀升可能成為決定性因素。
烏克蘭經濟在戰爭中受創嚴重,GDP縮水超過30%,失業率飆升,基礎設施損毀殆盡。然而,西方的經濟援助成為烏克蘭的生命線,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烏克蘭在2023年獲得了超過400億美元的財政支持。
但這並不意味著烏克蘭可以無限支撐下去,經濟援助的規模和頻率,取決於西方國家內部的政治考量,一旦戰爭拖得太久,歐美國家的耐心可能消耗殆盡,援助力度隨之減弱。
俄烏衝突爆發後,西方對俄實施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制裁,能源出口被封鎖,金融系統遭受打擊,儘管俄羅斯通過擴大能源出口至中國和印度來緩解部分壓力,但制裁的長期效應正在顯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24年俄羅斯經濟增長率將降至1%以下,通脹率居高不下,盧布匯率持續疲軟。
此外,俄羅斯的財政預算面臨巨大壓力,軍費支出不斷飆升,而石油和天然氣收入卻因價格波動和市場縮小而減少,長期來看,俄羅斯是否能維持如此高昂的戰爭成本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誰會率先崩潰?
從資源消耗和國際環境來看,俄羅斯似乎面臨更大壓力,但從戰爭依賴性的角度看,烏克蘭的處境更加危險,如果沒有西方的支持,烏克蘭幾乎無法獨立繼續戰爭。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戰爭的結局往往出人意料,持久戰的勝利者並不一定是資源更充足的一方,而是能夠更好地適應壓力和變化的一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提出兩種情景:一是衝突於2025年底結束,二是持續至2026年中期。然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則預測,衝突將於2025年結束。美國駐歐洲陸軍前司令霍奇斯認為,俄羅斯因經濟問題,可能在2025年後難以繼續戰爭。
儘管如此,烏克蘭和俄羅斯在領土和主權問題上立場堅定,短期內達成和平協議的可能性較低。因此,戰爭可能至少持續至2025年。
所以你們認為俄烏戰爭將持續到何時呢?
信息來源:
環球網:《外媒:匈牙利總理歐爾班預測,俄烏衝突將在2025年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