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海關總署發布《關於推動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改革實施方案》。記者從上海海關獲悉,兩個多月來,上海海關細化落實16項新措施,在推進上海五個中心建設、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培育外貿新動能等方面成效顯著,助力上海外貿穩中向好。
為製造大國重器加「速度」
2024年元旦,國產首制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從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啟航,開始首次商業運營。大型郵輪是繼LNG船、航空母艦後,上海在船舶製造業皇冠上鑲嵌的第三顆明珠。在交付使用前,這艘大型郵輪在海關監管賬冊上就屬於加工貿易成品,上海海關共為該郵輪的建造項目監管物資1790批次,貨值超3億美元。
「愛達魔都號」製造商、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李芳介紹道:「郵輪製造涉及產業鏈上下游的很多企業。海關加工貿易16項新舉措之一就是放寬集團保稅牽頭企業適用範圍,允許集團企業間保稅料件便捷自由流轉。我們匯聚了長三角範圍內11家船舶製造企業的力量,新舉措使我們的效率提升了60%以上。此外,還有『主料工作法』聚焦大型船用發動機組、脫硫塔、全迴轉吊艙推進器等重點設備,『單耗自核』則允許我們企業根據實際情況自主核定料件消耗情況,確保建造進度。」

據了解,除了船舶製造,上海海關還針對上海市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發揮「保稅+」溢出效應,與產業支持政策聯動。「目前,上海市加工貿易出口成品中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商品已佔80%以上。」上海海關稽查處處長魏煒介紹,「我們還支持賽默飛、榮威、葯明康德等知名企業開展集團保稅業務,2023年集團保稅項下進出口值約590億元,同比增長16%,有效發揮『同城同企』作用,長三角先進產業集群集聚顯現。」
為產業鏈穩鏈強鏈增「黏度」
在16項新措施中,提升加工貿易內銷便利化、取消非失信企業開展內銷集中申報的備案手續,降低了很多企業的運營成本,因此很受市場歡迎。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業務負責人介紹:「新政前,如果我們申請辦理集中內銷不僅需要事前向海關辦理備案手續,提交大量資料,而且我們是海關一般信用企業,還需交納數額巨大的保證金。新政取消了集中內銷備案手續,我們不用交保證金就可以直接享受按季度集中內銷納稅的便利,僅這一項就免去了2000多萬元的保證金,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流動資金。」
位於張江的集成電路企業也表示希望第一時間享受新政紅利。目前,晶晨、展訊、思特威等3家企業已實現按季度集中內銷,從原先的「先稅後銷」轉變為「先銷後稅」,兩個月以來集中內銷貨值已超200萬美元,緩稅金額近200萬元人民幣。加工貿易成品可以方便地轉向國內市場銷售,有力地推動加工貿易企業利用優勢融入內外貿一體化,從「兩頭在外、大進大出」轉向積極開拓「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一個產品往往需要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完成不同工序,稱之為深加工結轉。在16項新措施中,允許企業每月底前對上月深加工結轉集中申報,比原先的規定放寬了15天。能率(上海)住宅設備有限公司關務經理宋禮慧仔細分析:「別看深加工結轉時限僅僅放寬了15天,這多出來的15天讓我們公司整體的採購、生產計劃更順暢,可以按不同供應商歸併申報,時間上遊刃有餘。」深加工結轉時限放寬後,能率(上海)集中申報保稅貨物61266件、貨值113萬元的。隨著企業對深加工結轉集中申報熟練運用,新政為像能率(上海)這樣的加工貿易企業減負增效的作用將愈加顯著。
魏煒表示,接下來上海海關還將深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助力企業降本提質增效;主動創新,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加強政策供給,推動加工貿易向更高科技含量、更高產品附加值、更高市場競爭力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