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策略研究員出身的李博聞重視中長期投資框架的建立,通過自上而下篩選行業,以ROE為核心維度精選個股
《投資時報》記者 齊文健

國壽安保高股息基金經理 李博聞
從零到27萬億元,公募基金行業走過了25年。在產品數量和管理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的同時,基金經理隊伍也在日益壯大。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全市場共有3620位基金經理,其中從業年限不足3年的「新生代」有1650位,佔比為45.58%。
「年輕」基金經理的加入,為基金公司打造完整的投研人才梯隊提供了基礎,且有利於形成更多元化的投資氛圍,進而推動行業穩健發展。
那麼,進入投資者視野的「新銳」基金經理,以他們的經驗能否持續對多變的市場、轉瞬即逝的投資機會和潛在風險作出準確判斷?觀察發現,不乏因投資中始終保持理性、擅於逆向投資且以中長期收益為準繩的基金經理,用自身實際行動為投資者解除了心中的疑惑。
《投資時報》記者注意到,國壽安保基金的基金經理李博聞,擁有敏銳的市場感知力、獨立的判斷能力和不受短期機會影響的定力,能在深耕行業暫未表現出機會時耐心等待。
近日,李博聞與《投資時報》記者展開了深入交流。他表示,自己與通常意義上的「新人」基金經理稍有不同。據了解,他並不具備交叉學科背景,而是宏觀策略研究員出身,相對來說更重視經濟學、金融學的理論性研究,比較看重自上而下的方法論。「拋開所管產品來看,自己是偏均衡型基金經理。」
在九年的證券從業經歷中,李博聞打磨出了自己的投資框架,大致上可概括為「站在中長期投資視角,通過自上而下篩選行業,利用ROE選擇個股」。他在尊重市場波動趨勢、組合配置時傾向於行業分散和個股集中的前提下,力求為投資者獲得長期穩健的投資回報。
從中長期視角打造投資框架
公開資料顯示,李博聞為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曾在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華夏久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策略研究員。2017年1月加入國壽安保基金,先後出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2022年8月成為國壽安保高股息的基金經理。
「在產業格局變化的背景下,將研究市場波動時間拉長,弱化短期擇時和行業輪動的影響後,立足於中長期行業配置,完善自己的組合構建。」談及投資框架,李博聞對《投資時報》記者表示,會把市場上的所有行業放置在縱軸為行業年化收益率、橫軸為行業指數年化平均波動率的坐標系中,並在最左端設置無風險利率,將估值等因素皆考慮在內後畫出一條曲線,投資時儘可能選擇曲線上方區域內的行業。
不過,李博聞稱,上述投資框架並不適用於所有基金產品,需要按照基金合同具體要求對投資框架進行微調。
個股遴選上,據李博聞介紹,經過重重篩選後確定ROE是中長期行業配置最重要的指標。而且這樣也符合常規的經濟學邏輯,即被選中的行業給股東每年創造收益的比例與該行業在二級市場上為投資者創造的資本利得呈現正相關且強相關。儘管這一規律並不一定適用於短期和每隻股票,但至少在大的配置層面上為組合的構建形成了一個基本的且具有一定普適性的方法論。
李博聞進一步表示,ROE是一個慢變數,以該指標作為篩選標準,考察時間一般在三年、五年或更長。如此選擇出來的標的,在未發生系統性問題的前提下,可以長期持有。
在投資過程中,李博聞表示會努力尋找持續穩健且ROE水平較高的上市公司,當然這類公司一定很少,需要層層精選。「最完美的選擇是具有高ROE甚至ROE還能持續提升的公司,而在實際操作中,具備中等水平且潛在ROE有望持續提升的、ROE水平中等偏高且穩定卻被市場錯誤定價估值過低的,亦是極佳投資選項。」遵循這樣的投資框架,並不見得短期就會兌現投資收益,對此他表示:「高股息基金肯定不算是全天候投資產品,也不能期待投資於穩健盈利的高股息公司能成為『短跑選手』,但拉長周期來看,持續投資這些優質標的有望實現不俗的收穫。」
李博聞在與《投資時報》記者的交流中不止一次談到中長期投資配置,並反覆強調自上而下研究的重要性。據李博聞介紹,他的投資框架與其他基金經理存在差別,最初的投資框架完成於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均有所更新。
能力圈範圍宜窄不宜寬
從李博聞在管產品披露的前十大重倉股來看,他在個股層面比較崇尚集中投資。他認為,經過精細篩選找到行業中最好的標的後,無需考慮次之的股票。行業配置上,目前因管理產品基金合同的制約,投資行業為六七個,主力行業分配比例在20%~30%,一般行業在10%~20%之間。
《投資時報》記者還發現,李博聞為當前掌舵的基金設置了股票池,納入其中的標準主要是股息率和派息率,調整時間原則上在每年公司派息之後,大概在年終會對池中的股票進行一次全面梳理,將不符合要求的標的剔除。由於加入股票池要求較為嚴苛,目前僅有200隻左右個股被選中,在全市場可投資上市公司中的比例不足5%。
在回撤管理上,李博聞表示,除非市場出現特別極端的情況,否則不會通過倉位進行回撤控制。「其實,在宏觀策略上也有控制回撤的方法,不過只適用於市場達到極值,而且那些方法從當前視角來看有效的概率也偏低。因此不需要,或者說也很難實現通過短期擇時來控制回撤,我們更傾向於在某些特定市場環境下,通過行業配置來增加或降低組合的波動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過度回撤。」
對於能力圈,李博聞告訴《投資時報》,從某種角度來講,自己並非是行業層面的基金經理,除了擅長的領域,以及在管基金涉及的大金融、交運、煤炭、家電等行業之外,在偏科技賽道也有關注。
李博聞認為,能力圈宜窄不宜寬。基金經理對需要投資的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對行業發展趨勢、企業盈利能力和壁壘等方面有清晰了解後,假如還有精力,可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論,發現市場主要矛盾變化,從中尋找新投資機會。「這也不失為有序拓展能力圈範圍的一種方式。」
事實上,李博聞亦發掘了新的投資機遇。「過去幾年,新能源行業被追捧,與之相對的煤炭則屬於舊能源,和新能源是顯著的替代關係。但是能源轉型過程中,傳統能源作為能源安全的『兜底項』,投資機會並不差,而且在煤價趨勢上行的環境下,優質煤企利潤表到現金流量表再到資產負債表持續改善,有意願也有能力貢獻較高的ROE和派息,投資價值凸顯,但這普遍被市場所忽視。」
看好高股息的同時,亦看好TMT國產化投資機會
2023年,A股市場依舊以調整為主,年內行業漲幅居前的行業有傳媒、計算機、電子等板塊。那麼,明年市場走勢如何?哪些板塊具有投資機會?
站在當前時點,李博聞表示,市場行情可能會在明年一季度達到偏高位置。從全年來看,則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相信會有很多結構性投資機會。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發展新常態,經濟增長「L」形特徵更加明顯,經濟波動幅度顯著降低,對高盈利能力、高派息資產價值的整體關注度有所增加。2024年高股息穩定資產在中等偏低的實際經濟增長的環境下,有望持續貢獻一些超額收益,尤其前期有一些業績壓力、2024年有望改善的公司,是重點配置方向。
在新興行業方面,李博聞認為,今年是TMT行業偏強的行情,同時在高股息和中特估方向也湧現出較多投資機會。受今年AI爆紅影響,包括國產化,消費電子、汽車等領域也出現相應的良機。「AI肯定是革命性變化,從歷史科技周期來看,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革新過程。對應資本市場,投資機遇亦無法在一年結束,明年上述領域仍有機會。」
不過,李博聞也談及,自己並不是擅長TMT領域的基金經理,更多還是從趨勢上看好相關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於具體投資標的,他表示,2024年TMT行業波動幅度會加大,個股需要精挑細選且可能會和2023年有較大差異,其中一些國產化的方向可能是投資機會更多的方向。
在訪談尾聲,李博聞坦言,目前市場情況下,偏科技或新興行業投資的基金經理更加「內卷」。受產業格局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基金公司需要培養產業專家型、交叉行業型的研究員、基金經理,實現產業化、集群化研究,投資與研究彼此相互聯動。對於偏深度價值型的基金經理而言,需要增強定力,面對市場出現的短期機會,還是要遵循自身的投資風格,保持投資邏輯一貫性,深入夯實研究方法。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請理性選擇基金。本觀點僅代表當時觀點,今後可能發生改變,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業務的宣傳推介材料、投資建議或保證,亦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存在收益波動的風險,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本資料僅為宣傳材料,而非法律文件,其中涉及的統計數據可能隨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購買基金時,投資者應詳細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產品資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並通過官方途徑查詢本產品風險等級,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購買產品。投資者進行投資時,應嚴格遵守反洗錢相關法規的規定,切實履行反洗錢義務。